譚秀可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第二高級中學 廣西 河池 530700)
在高中教育中,語文作為基礎性教育而存在,其語文教學效率,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水平,甚至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基于素質教育理念,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更是文化知識與文化底蘊相結合的教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必要的,以此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水平,同時有助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是尤為重要的。首先,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謂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外,還應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而傳統文化滲透與這一教育理念相適應。其次,通過傳統文化滲透教育,可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促使其積極主動的了解傳統文化,領略傳統文化精髓。同時,高中生也會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對激發其民族自豪感與健全品格都發揮積極的作用[1]。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許多語文教師能夠意識到,加強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并有序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但收效甚微。首先,學生在學習古文、古詩詞等經典文化內容時,過度依賴工具書,通過參考書籍,對古文、古詩詞的翻譯,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學生卻難以體會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也就失去了學習古文的價值,對學習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其次,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中,忽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一方面,教師的文化素養水平普遍不高,難以對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文化引導和情感熏陶;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距今較為久遠,與學生難以產生思想共鳴,使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效果大打折扣[2]。
3.1 以教材為主,深入挖掘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材,是通過精心選編的,其內容堪稱經典,其中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所以,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之前,有必要對文章內容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進行深度挖掘,使之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更好在教學中滲透滲透文化。例如,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以教材內容為主,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深入挖掘,也將《水滸傳》的文化思想內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如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能夠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此外,教師通過挖掘文章中的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使其能夠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更為深刻的把握語文教材重點內容。
3.2 從作者背景資料挖掘和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學生學習高中語文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面就是,在重視文本內容學習的基礎上,應聯系作者的背景資料,因為是作者創作了作品,其文章思想內涵與作者生活的實際息息相關。例如,學習李清照的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先感知作者不同時期的生活情況、感情狀況等內容。通過歸納分析可知,李清照前期作品以自然風光、離別相思為主;后期以懷舊內容為主,并給人一種莫名的憂傷、孤獨之感。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從作者的背景資料著手,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容,并在課堂上有機滲透。如此,學生可對文章的情感基調有整體把握,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累積做鋪墊[3]。
3.3 對經典作品加以拓展教學。縱觀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涉及諸多優秀古典文學作品,其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也對學生成長具有導向性意義。但是,由于課本篇幅受限,學生只能接觸到其中的一部分。對此,教師可抓住滲透傳統文化的機會,對經典作品加以拓展教學。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既滲透有利的傳統文化內容,同時也鼓勵學生積極閱讀《紅樓夢》,體會這部名著,因何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學生在自主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是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過程,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植根與傳承。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既能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又可以對高中學生的思想行為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盡管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但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阻礙性問題。基于此,建議高中語文教師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以教材為主,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二是從作者背景資料挖掘和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三是對經典作品加以拓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