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娥
(蘭州市七里河區晏家坪第二小學,甘肅 蘭州 730050)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到了“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這里的各項能力包括有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因此,針對當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嘗試性地把“在合作探究中創建和諧集體”納入班主任工作計劃中。本文談談筆者在工作中對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一些思考與嘗試。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執行者,班級的興衰與他們的工作密不可分。能否組建起強有力的班委會,如何調動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如何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做好學生工作,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當筆者剛接手當前所帶班級時,由于不了解班級的真實情況,只好根據同學們的推薦,臨時指定了幾名大、中、小隊干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后,再由全班同學選出他們心中理想的大、中、小隊干部。班委會成立后,針對每一個人自身的特點、能力,進行了分工,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范圍,并限定了任職期根,任職滿后再重新選舉。這樣一來,徹底打破班干部的“終身制”,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當上“班干部”,共同管理好班級事務。在工作中,我時常找班干部談心,一來了解班級的真實情況,二來幫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教給他們在工作中如何團結合作的方法,懂得“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針對個別調皮、搗蛋不善于與他人合作的的學生,采用私下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其團結同學,友好合作。同時,對表現好的學生、小組進行多次表揚,讓全班同學樹立起“班興我榮、班衰我恥”的觀念。由于班干部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班級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穩定、和諧、文明的班集體是通過開展集體活動逐步形成起來的。因為只有在為實現集體的共同目標而進行了系列活動,全班學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誼,為形成穩定、和諧、文明的集體奠定情感基礎。因此,每學期伊始,我先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一些重大節日,探討本學期將舉辦的大、中隊活動,然后把各小組的意見匯總在一起,再由全班同學討論,制訂本學期可行的活動計劃,民主選舉出每次活動的主持人,將計劃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每次活動前,讓主持人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以便提前準備,使活動順利進行,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創新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尤其在今年蘭州市開展的大課間活動中,我班開展了“花樣接力比賽”,如跳繩、拍球、端乒乓球、跑步等,各種各樣的接力比賽,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進一步培養了同學們的合作能力,增進了友誼,為建立和諧的班集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小學生天性喜歡伙伴間的交往,他們十分歡迎用討論和合作的方式學習,而小組合作學習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提供了機會,創造了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有種實實在在的“主人翁”味道。
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的組員必須要有相應的角色。以三人小組為例,包括組長、記錄員、監督員。一個成績優異的組長帶領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困生;中等生作為記錄員,記錄本組的學習情況,把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學困生負責監督本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學困生在監督組員的同時也能夠激勵自己不斷進步,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小組的共同進步。比如,在語文學習中,組長負責管理小組成員的自主預習情況、字詞掌握情況、課文背誦情況、家庭作業情況、課后復習鞏固情況等;記錄員相應地記下每一課的學習情況;監督員在課后負責抽查監督本組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反饋給記錄員;記錄員將記錄的情況每天反饋給老師,老師針對記錄的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查漏補缺,督促小組達成相應地學習目標。為此,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提出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思考、主動探究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的問題。這樣就會使全體學生都懷著極大的好奇和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問題,并在合作、討論中相互啟發,相互帶動,相互激勵,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大提度地被調動起來,真可謂“遍地開花”。
總之,在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地合作,使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和發現新知識,研究和探索新知,取長補短,那么一定會構建出一個文明、團結、和諧的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