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華
(高臺縣南苑幼兒園,甘肅 高臺734300)
喬姆斯基認為,環境可以產生激發效應和塑造效應。良好的閱讀環境是維護幼兒良好閱讀心態,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可以讓幼兒處在安靜、明亮、優美的環境里專心閱讀,隨時閱讀。
1.教師應時刻注意營造閱讀、游戲、學習的環境氛圍,讓閱讀成為習慣。如開辟閱覽室、圖書角,提供大型圖冊,每周保證一定時間讓幼兒自由選擇閱讀。可以在活動室內創設圖書角或圖書架,為幼兒提供自在、有趣、豐富的閱讀環境,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可提供各種各樣、內容豐富的幼兒讀物,或在圖書角放置一些圖文并茂的故事書、朗朗上口的兒歌、故事識字等圖書。
為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還可以為幼兒選擇多元的閱讀材料,如以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圖書,讓幼兒了解在幼兒園中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含有明顯時序關系的圖書,讓幼兒了解今天、明天、未來、過去等抽象的時間概念;有善惡人物的圖書,幫助幼兒形成最初的道德意識。這些讀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同時應注重讀物的趣味性、戲劇性、文學性,并定期更換讀物。活動室的墻面也是可利用的資源,教師可根據季節和環境的變化及時更換主題墻面,并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或在自然角中提供展示與動植物相關的圖書和簡單的文字介紹;或在游戲區角提供識字卡片、識字游戲畫片等,力爭讓“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個空間都育人”。
2.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幼兒的言行大多來源于模仿,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天早晨入園時可安排自由讀書的時間,讓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圖書閱讀;或在下午離園前集體閱讀一個故事,讓幼兒回家后講給家長聽。久而久之,幼兒生活在一個喜歡閱讀的集體,自然而然地也喜歡上閱讀。
1.豐富主題教育活動形式,激發幼兒閱讀興趣。教師可把閱讀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提升貫穿于各種教育活動之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閱讀指導,教育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認知、情感、行為的綜合養成教育上達到“知行合一”。如在語言教學中可運用朗讀感受、觀察理解、故事表演、創編情節、改編游戲、自主閱讀、講做結合、討論交流等方法,引導幼兒開展閱讀活動。大班的幼兒可以進行自主閱讀,教師可鼓勵他們對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提問,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
2.分層指導,培養幼兒閱讀能力。不同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有些幼兒可能在早期閱讀方面表現很好;有些幼兒喜歡閱讀,想象力極為豐富,但不善于表達;有些幼兒則閱讀習慣差,影響了他的閱讀水平。根據能力強弱結合的原則,可對幼兒進行分組,組織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閱讀,這樣能力較強的幼兒能起到帶頭作用,通過給其他幼兒講解得到鍛煉,能力弱的幼兒經過同伴的講說也會從中學到知識。在適當的引導下,最終幼兒的集體閱讀能力會得到提升,同時個人閱讀能力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閱讀活動中,教師還要盡可能通過整合閱讀活動為幼兒創設操作的條件,啟發和鼓勵幼兒用多種語言來表達表現,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口。在每一次集體閱讀后,教師都可提供時間和條件讓幼兒自由選擇表達表現的“語言”,讓幼兒將閱讀中獲得的語言信息再現到相應的活動中,使幼兒有成功感,激發幼兒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1.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可以為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豐富的養料。如中華經典誦讀、小螺號直播間、親子閱讀沙龍、最美童聲朗讀比賽、小小天氣預報員、繪本故事演說大賽、展演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的閱讀能力,而且能使他們無形中拓寬伸向外界的“觸角”,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2.在“互聯網+”模式下,借助智慧校園平臺,可廣泛宣傳開展最美童心閱讀活動,如開展周閱讀主題推送、閱讀之星點贊、學期閱讀達人等評選活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把閱讀習慣根植在每個幼兒心中,為幼兒打好人生底色。
3.發揮幼兒園圖書室的功能,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家園共育讀書活動,如21天親子閱讀、親子日記交流、親子讀書沙龍等活動,助推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