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平
(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中學,甘肅 定西744300)
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構建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模式,也更為重視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當前,探究性學習方式已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轉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要積極采用探究性學習模式,這樣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教學效率。
1.根據學生特點設計特色活動課程。初中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思維發散的階段,他們很難集中精力于相對枯燥的課堂。如果教師僅是照本宣科,一味灌輸知識,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特色活動課程的設計是學生探究性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如果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和初中生的特點,以活動的形式將歷史巧妙地引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能夠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感知古今,這樣可以有效化解學生的厭學心理。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中,需要學生對青銅器和甲骨文有一定的了解,運用課件的形式很難做到讓學生真正了解這些多年前的產物,但如果教師能夠創造一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實物的機會,例如前往博物館觀察青銅器的圖案甚至劃痕,感受多年來古物所發生的變化,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便于他們發現各個時期青銅器的特色,并感受特定時期的創造特點。由于初中生對外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此類活動課程會讓他們打破思維定式,對歷史形成新的認識,感受到歷史的趣味性。
2.小組合作,發表見解。對歷史課程而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也成為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歷史“神秘”的特點展開課堂提問,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先在課本上尋找答案,并結合個人的經驗和見解,從不同角度考察歷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中,學生可以針對“三國鼎立”的局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從不同角度全方深入地考察歷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增強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更為清晰地了解當時政權分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課下自主探究。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外,在課外也可以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出發完成一些自主研究,互相探討、分享,甚至可以讓學生評選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歷史知識。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有競爭力的環境下,盡可能嘗試將自己找到的知識進行傳播。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有時候更偏向于課堂知識的交流,這樣能夠讓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成長。教師要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和興趣,使探究范圍更為廣泛,培養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學和總結反思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中,學習了“明朝的滅亡”后,學生可以自發尋找關于明朝君主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可以通過類似《明朝那些事兒》一類的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而課下的探究并不局限于此,除了相互分享,學生還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創作歷史小故事,將前人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或者通過編輯海報的形式傳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下的探究活動不能扼殺學生的天性,而是讓他們將興趣和知識相結合,在歷史學習中培養能力,從而為將來的歷史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探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以更高的效率理解課堂所學,并主動地探索知識背后的故事,極大地豐富學生知識面。而在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中,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學習歷史是通過以往的印記探索先前發生的故事,從中體會前人的文化,所以歷史學習不能通過單一的探究性學習展開,而是需要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相輔相成。例如,世人皆認為秦始皇專制獨裁,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加以探索,可以了解到秦始皇在位期間,其實從未錯殺過一位毫無污點的大臣。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學習,可以更為客觀地對歷史進行總結和分析。然而歷史作為對人類過去生活的總結描繪,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最應當把握的內容要有一個清晰的闡述,讓他們能夠在接受性學習中對過去有一個大致的認知,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反之,如果讓學生一味地進行自發性探索,不提供任何知識的輔助,則很有可能讓探究性學習模式化,不但達不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還會讓學生產生知識點的混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