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鳳娟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庫韓村中心小學 河南 清豐 457345)
傳統的作文教學及作文批改中,教師指導多而示例少、評判多而領會少、傳授多而生成少,力求傾其所有將寫作技法及要領傳授給學生,然后不遺余力地對習作中的問題詳細指出并精批細改,換來的是學生的“不領情”——對教師評語的理解粗放,對寫作建議的習慣性忽略,對作文修改的流于形式。因此,改變作文教學的師生錯位局面,讓學生“動”起來,讓作文課堂“活”起來,從“自主”著手尋求作文自主批改對策,探究不同類型的作文教學思路及自主批改策略,是當前作文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本文以《寫人要抓住特點》(人教版七上)的教學設計為例,淺談初中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課堂策略。
初中生的自主修改作文訓練,要在教師的方法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對習作加以評改與交流,要盡量有思路可循,有技法可借鑒。不少學生的習作言之無物,內容空洞乏味,語言干癟枯燥,到自主修改時眉毛胡子一把抓,越改越混亂,這就需要教師從技法上加以指導,使其思路清晰。在《寫人要抓住特點》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將人物大致分類:“我”;親人或師友;現實中的其他普通人物;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歷史人物。在人物類型劃分的基礎上,明確寫作思路:首先,發掘并聚焦人物的個性特征。其次,選準描寫角度,圍繞人物的個性特征選材。再次,選用恰當的寫作手法,對所選素材進行精加工。當學生對寫作思路了然于胸,他也就能夠理性審讀習作并自主修改。這時教師設疑指導: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在習作中你是怎樣加以運用的?學生在問題中明確:描寫現個性,外貌神態連,動作加語言,心理更全面。在此基礎上理清寫好人物的技法:突出特點、運用修辭、適當聯想、來點議論。學生根據教師的方法指導發現習作中的亮點,對缺乏個性化的人物描寫再加工,可采用擴寫或縮寫、想象延伸、運用修辭等方法,使其呈現出個性化特征。
初中生囿于閱讀視野、生活體驗、才情稟賦等的局限,其寫作往往呈現出扁平化、公式化、俗套化的問題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在技法指導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呈現出范例以引領學生,使學生在范例中感受模仿、內化、創造,進而形成初步的自主修改思路。
在初中生的自主修改作文教學中,學生從語病、錯別字、標題等習作表面加以修改之后,就要深入到作文的語言的錘煉、人物形象的典型化等,以促進習作的個性化表達。在《寫人要抓住特點》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根據技法點撥一:步步追問+想像延伸+局部細寫,呈現相應的寫作命題: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學生根據技法點撥明確增刪思路,形成個性化表達。首先,步步追問:“小”到什么程度?怎么個“瘦”法?穿得怎么個“差”法?其次,運用想像延伸或局部描寫。再次,用“細寫公式”把句子擴寫。有學生擴寫為: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竹枝似的手臂,竹竿一樣的腿。頭發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細細讀來,小姑娘瘦弱貧困,人物特征頓時鮮明了起來。當然,除了正面的范例引領,也可以呈現反面例子,讓學生意識到人物描寫容易出現的問題,例如有學生寫自畫像:我聲音洪亮,個子不高不低,身材不胖不瘦。這樣的寫法,人物喪失個性,表達過于平庸。教師不妨順勢設疑:假設這個學生走丟了,這樣的尋人啟事能行嗎?說說理由。借此啟發學生修改思路:身材沒特征,刪去;聲音洪亮,可擴寫。學生抓住聲音洪亮的特征展開思考:上課發言時,操場喊口號時,考試成績揭曉時,做了錯事時,聲音各有不同,分別寫出來不同情境中聲音的變化。
學生在自主評改的過程中,也是寫作素養的不斷內化的過程。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其閱讀側重點與見解也有所不同,而交流互評環節的引入,則是將學生的自主批改進一步深化。在《寫人要抓住特點》的寫作教學中,不少學生拘泥于教師的技法指導,對人物描寫過細過多,然而又舍不得割愛,以至于在自主修改中篇幅只增不減,筆下的人物不夠鮮活。這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人物描寫的目的是什么?人物描寫中的細節與人物的靈魂、個性等是什么關系?學生通過探討理清寫作中的主次關系,明確評改人物描寫中的主要原則:人物描寫要突出個性,切忌面面俱到。在交流互評環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描寫:假設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迎面遇到一個美女,結合師徒的個性,想象他們的反應如何?這樣,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即興創作,并展開交流互評,將有利于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總之,自主修改是習作訓練的獨特形式,是一種非典型的文本內部的對話與建構,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作文教學的有意義的課改新思路。為了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興趣與能力,教師應當引領學生深入生活,深入閱讀,以體驗豐富寫作素材,以閱讀促進習作修改,探索并建立自主修改作文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