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海
(湖南省婁底市教師進修學校 湖南 婁底 417000)
當今社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在幫助學生立德修身,從而更好的在社會上立足。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培養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方面它要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的核心框架也扎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1]。而在每個公民接受我國義務教育這一較長的階段中,正是其受文化影響最深的階段,也只有在這一階段,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充分地融合傳統文化的元素,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國公民核心素養的形成。
核心素養雖然是當代才提出的概念,并且作為一種培育當代人才的重要精神性概念而存在,但是其由來不可謂不悠久,且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1]。甚至可以說,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從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中逐漸孕育出來的,它們之間的關聯,無異于是“根”與“葉”,“源”和“流”的關系。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只有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當作一個重要的教育主題,才能夠以此傳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具備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國歷代的圣賢當中,有孔子提倡的“仁”,也就是教會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抱持著一種寬厚仁慈的心態,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夠學會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這也是我們當前所必須致力于培養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只有學生掌握了這些與人相處的道理,才能夠真正學會合作,學會“以誠待人”,“以禮待人”,才能夠真正從每一個個體身上,體現我國的大國風范。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許多偉人的思想,都沉淀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部分,而這些文化在我們當代的傳揚形式,就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育來傳遞的[2]。又由于我國當前的義務教育制度承擔了教育我國公民的重要責任,因此,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傳統文化更好地引入到當前的校園建設過程中,才能夠真正為我國學子核心素養的培育打下牢固的基礎。
2.1 通過舉辦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受到核心素養的浸染。從狹義上來看,我國提倡的核心素養培育,可以歸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五個方面的培育,而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諸多關于這些核心素養育人的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還有現代新中國開拓過程中的王進喜和雷鋒等前輩的英雄事跡,其中都包含著對于核心素養的傳遞[2]。而校園建設者們要想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核心素養的力量,就必須充分借助傳統文化的形式,以此為學生提供成長的平臺和機會。比如校方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傳統詩歌朗讀活動比賽,或者是傳統文化寫作比賽,傳統故事戲劇表演比賽等等,讓學生在比賽和活動中有更多地機會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中感知到核心素養的意義所在。
2.2 打造重視核心素養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環境是人的性格形成、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最為不容小覷的影響部分,其影響力甚至可以和基因的力量相媲美。因此,要想讓校園建設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貢獻最大的作用,就必須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比如讓每個班級都繪制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黑板報,或者在校園各處建立起傳統文化核心素養專題宣傳欄,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并從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力量[3]。
2.3 在教學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培育核心素養。教學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地點,因此,也是傳遞核心素養和傳統文化的最佳場所[3]。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教授有關課文如《論語》的時候,充分融合傳統文化的元素,比如播放有關的動畫片,或者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孔融讓梨》等課文,借助這樣的手段,讓學生從課堂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的核心素養。
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即便在當代這個科技物質迅猛發展的時代,也是不容小覷的。而核心素養作為從傳統文化中脫胎而出的概念,如果能夠借助傳統文化和校園建設的相互融合,滲透到學生日常的知和行當中去,必然會為我國現代化人才的培育起到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