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靜
本論文所用本是清代郝懿行撰《爾雅義疏》和唐歐陽詢主撰汪紹楹校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藝文類聚》。采用研究方法主要為統計和分析。第一步先統計《藝文類聚》引《爾雅》相同者中涉及修辭的條目,第二步對這些條目進行分析。《藝文類聚》共引《爾雅》162條,其中相同者55條,有12條涉及修辭。本文則從字詞來研究修辭效果。因以相同者為研究對象,為避免重復,本文以《爾雅》文本為例(為保持文本原貌,引文內容使用繁體原文)。
消極的修辭只在使人“理會”。使人理會只需將意思的輪廓,平實裝成語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積極的修辭,卻要使人“感受”。使人感受,卻不是這樣便可了事,必須使聽讀者經過了語言文字而有種種的感受。古籍很多內容都具有積極修辭,如果我們對其反復從字形、字義等方面揣摩,每一次揣摩都會帶來新的感受。①《藝文類聚》引《爾雅》相同者主要涉及返源修辭手法、比喻修辭手法、借代修辭手法和暗示修辭手法,下文將分別辨析。
返源,指的是故意偏離詞語的通行意義,返回到詞語的構成語素的意義,或詞語的原始意義。②12例中有5例運用了返源的修辭手法。
1.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釋天》)
2.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爾雅·釋天》)
3.水……注谿曰谷……。(《爾雅·釋水》)
4.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爾雅·釋樂》)
5.榮,桐木。(《爾雅·釋木》)
例1“旻”,字從日,從文,文亦聲。“日”指“時間”、“季節”。“文”指龜殼經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紋樣,轉指“驗證結果”。“日”與“文”聯合起來表示“龜殼紋樣表示的占卜結果得到驗證的季節”。本義就是秋季。古人關心谷物收成,所以每年開春播種的季節就預先燒灼龜殼占卜秋收結果。這里運用的是返源的修辭手法。“旻”這個字是“日”和“文”的意義的結合,表現出了秋天的特征。
例2“霧”,霧氣,氣溫下降時,空氣中所含的水蒸氣凝結而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上,常使人視野模糊不清。霧字下面是個務必的“務”,繁體的“務”本來強調矛盾的矛,表明事務都是較力的結果,其過程為昏,其結果為云開霧散,才是清明。③這里也應用了返源的修辭手法,從“霧”的構成語素探究。
例3“谷”,兩山之間的水流。《說文》:“谷,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于口。”按:字形象水流出漥之形。所以,這里運用了返源的修辭手法,“水注谿”之形就是“谷”,“谷”是按照“水注谿”之形才產生。
例4“言”,《說文》:“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言的甲骨文像以口吹簫),《爾雅》云:‘大簫謂之言。’按:此當為言之本義。”這里運用了返源的修辭手法,從甲骨文時期的字形來探究。
例5“榮”,《說文》:“榮,桐木也。從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為榮。”方濬益《綴遺齊彝器款識考釋》:“榮之古文……象木枝柯相交之形,其端從炏,木之華也……華之義為榮。”“榮”的古文像木枝相交之形,又以此來表示桐木,所以,這里應該既運用返源的修辭手法,也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種事物,利用它們之間某些相似點來打比方,就構成了比喻。12例中有4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1.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釋天》)
6.犀似豕。(《爾雅·釋獸》)
7.兕似牛。(《爾雅·釋獸》)
8.駮如馬,倨牙,食虎豹。(《爾雅·釋畜》)
例1“蒼”,草色是它的含義之一。《說文》:“蒼,艸色也,從艸,倉聲。”《廣雅·釋器》:“蒼,青也。”大眾習慣上,春天一般都是用綠色來描述的,所以“春為蒼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例6“犀”《說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豕”,豬,家畜之一。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犀”和“豕”有共同特征,“豕”比“犀”常見,用“豕”來比喻“犀”。
例7“兕”,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一說即雄犀。《說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兕”是本體,“牛”是喻體。
例8“駮”,《山海經·西山經》:“(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駮”是傳說中的獸名。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馬”來比喻“駮”。
例6和例7都用了“似”,例8用“如”,都是比喻的常用詞。
借代,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12例中有3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9.婆娑,舞也。(《爾雅·釋訓》)
10.卷施草。拔心不。(《爾雅·釋草》)
11.檖,羅。(《爾雅·釋木》)
例9“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郭璞注:“婆娑,舞者之容。”邢昺疏:“婆娑,舞者之狀貌也。”這里運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手法,用跳舞的特征“婆娑”,即盤旋舞動的樣子來表示“舞”。
例10“拔心不死”是卷施草的特征,用特征來描述本體,所以后半句“拔心不死”是借代的修辭手法。
例11“檖”,木名,即山梨。果子似梨而小,可食。《埤雅·釋木》:“檖,一名羅,其文細密如羅,故曰羅也。”“羅”,《說文》:“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這里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從《埤雅·釋木》:“其文細密如羅”可以看出,檖的“文”如“羅”,擁有“羅”的特點。
暗示,目的是要說甲,但卻不直接講甲,只講乙,因為乙和甲有關系,讀者借助于聯想可以從乙想到甲。暗示所指的范圍較寬,凡是以乙示甲的說法都可以稱作為暗示。④12例中有1例運用了暗示的修辭手法。
12.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又曰: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又曰:東至日所出爲太平,西至日所入爲太蒙。(《爾雅·釋地》)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從郭璞為《爾雅》所作注可以看出“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的方位分別是“東”、“南”、“西”、“北”。《爾雅》運用了暗示的修辭手法,前句列出這四個各代表了一個方向的事物,合起來就代表了四方荒遠之地;后句“謂之四荒”又明確總結了一次。
綜上所述,《藝文類聚》引《爾雅》相同者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多為返源和比喻。在這兩個古籍進行解釋時,更偏重于從最初詞語的構成語素來探究,從本源出發,從相類似的事物出發,對使用者來說,更容易理解。
不管是現代文學作品還是古代文學作品,我們研究語言的時候,語料的收集及分類梳理對于我們來說有時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古籍中字體、字形辨認的難度,更不要說具體到修辭方向。如果能將計算機智能應用到這個領域,會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極大的便利。
以本文為例,如果能通過計算機智能自動識別出語料,會使研究進度有很大提高。鐘義信的“機器知行學”,就是研究使機器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知行能力)”的科學。簡言之,“機器知行學”的核心就是“信息-知識-智能的轉換與統一理論”。⑤“機器知行學”的理論對于兩者的結合有很大的幫助,這個理論框架很適用計算機技術與修辭的實際結合,在加上人工智能的近幾年的發展,對其都會是一個促進。計算機智能和人工智能應該是比以往任何一類科學技術都要全面,在擴展和延伸人類自身能力方面值得我們期待。
注 釋
①引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1).
②引自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16年,(366).
③引自《節氣·寒露》,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第10期.
④引自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16年,(413).
⑤引自鐘義信《機器知行學原理—人工智能統一理論》,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 年,(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