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①。”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地理知識的做法符合這一理念,有助于開設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提高教學效率?!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針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提到,“教師要重視對作品有關背景的深入了解,除了通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課外活動,還可與歷史課、地理課結合,組織跨學科的學習活動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為未來的教育者,我們很有必要動腦筋多探究這一領域,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依托,整合語文教學與地理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學實踐中,若能探尋文人的足跡,將地理方面的知識深入講解、仔細剖析一番,必定會對學生理解文意助力良多③?!?/p>
“語文教學資源內容包含的十分廣泛,是能夠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進入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切教學資源的總和④?!崩玫乩碇R為語文教學服務,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更多,學生對教材內容也會加深印象,這樣一過程里可以帶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創設出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下流行情境課程的創設,語文情境課程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利用其它學科的知識內容來輔助語文教學,本文以地理知識為例,豐富語文課堂,開闊學生視野,將素質教育有效的納入課堂教學中。
生動有趣的課堂總是比枯燥無味的課堂更吸引學生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地理知識能讓原本單一的課堂內容更加的多元化,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些文本內容。同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進行戶外實踐,有助于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知識必須經過其他知識的講解分析,學生才能理解得更為透徹。同時,新知識的補給,能為創造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課堂狀態奠定基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地理不僅有自然美,也充滿著人文美,這與語文的美是相融的,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有利于探索出更多語文學科的奧秘與價值?!鞍盐照Z文教學的特點,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生動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體現,對新課程的實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進一步促進新課程理論的研究和探索⑤?!闭Z文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要求學生們對周圍事物保持好奇心,觀察大自然,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并與老師學生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地理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即使語文老師做不到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地理這門課程也能提供一些有關“萬里路”的間接經驗。語文與地理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跨學科知識整合教學有助于學生發現兩門學科的共通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真正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更好的投入進去學習。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其自身具有豐富的情感與語言的神韻美,教師在語文課程中需要充分把握這一特點,融入師生愛和情感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平衡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友好相處,也是教師所需要探究的話題。把地理知識和諧的加入到語文課堂中,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整個語文課堂充滿了和諧氣息。在這樣一個民主開放和諧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共同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思考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教師不能單單是機械的進行語文知識點的灌輸,而是可以巧妙的借助地理知識來追求更好的語文教學效果。這樣的一個過程里,除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師生互動的機會也變得更多,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語文雖然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但絕不能上成其他課,還是該以語文知識為主,地理知識為輔。教師在語文課上,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將跨學科知識整合應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學生互動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賰炐愕恼Z文教師也沒法保證每一節課都能僅僅憑借語言講解和肢體動作的配合就能吸引學生全神貫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直觀演示法,吸引學生興趣延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譬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彩四季時,就可以在第一次課上帶上地球儀,先讓學生們找出地球儀上我們中國的位置,接著分別標出我們國家三峽、山東濟南的大體位置。隨后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地理知識,這些位置的地勢地貌有哪些特征,那么相應的氣候又會是怎樣一個特點?帶著這樣的疑問進行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了這樣一種探索山水自然的情境后,再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去領略這些祖國的明川圣水,加深對祖國山水的了解與熱愛之情。除了地理教具,專業的地理用語也可以創設出生動的教學情境,以酈道元的《三峽》為例,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利用地理知識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索欲?!霸谫Z樟柯的電影《三峽好人》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穿著褲衩的韓三明憑欄遠眺,欣賞夔門的風景。此時,夔門上空掠過一只飛碟,消失在高聳的群峰之間。這個鏡頭被人做過太多解讀。事實上,賈樟柯只不過想告訴觀眾:在三峽地區,神秘的北緯30度,還有很多未知之謎有待人類破解⑥?!痹賻ьI學生們進入《三峽》的學習,去感受體會并沒有實地去過三峽考察的作者是如何把三峽描繪得壯麗奇絕的。以情入文,能令這一節語文課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內容不用地理知識解釋,學生就很難理解。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不少學生就不懂這里的翼軫是什么意思。用地理知識解釋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軫宿,文中指滕王閣的位置對應著天上的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著衡山和廬山,運用夸張的修辭襯托滕王閣的雄偉。如此一來,也加深了學生對滕王閣的直觀感受。還有不少語文課文滲透著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比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隨君還是隨風直到夜郎西一直都有爭議,其實從地理角度也可以做出解釋。作者寫這首古詩的時候在春末夏初,當時吹得是由南往北方向的南風,而五溪到夜郎的方向是往南,王昌齡的方向與自然風向是相逆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隨風并不符合自然規律。同時,西邊是月末方向,王昌齡也是往夜郎西,一路往西的路途上一直有包含李白掛念之心的明月相伴,用隨君這一說法更有“明月伴君”的意蘊。如此一來,給學生科普了一定的地理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當下我們處于多媒體發達的網絡社會,利用多媒體教學已經不是新鮮事。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存在大量描繪祖國自然風光的課文,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祖國的自然風光與地理風貌展現給學生們觀賞,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好奇感與求知欲,這也符合了教學原則中的直觀性原則。我們學習九年級上冊的《畫山繡水》時,解讀文本內涵體會作者心境之前,讓學生們自主探究為什么桂林山水會有清奇峻拔的神態,那些怪石奇峰是怎么形成的?再由老師統一帶領學生快速了解下桂林山水的地貌情況與形成歷史,并播放PPT展現桂林的自然風光,讓學生們帶著好奇心走進課文中。再比如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時,老師可以在地球儀上圈出黃河的位置并且播放有關黃河的視頻,讓學生們熱烈的感受到我們母親河的雄偉壯麗,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種種情愫。
“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語文學科的發展。⑦”當下課程改革提倡創設創新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地理知識進行創設情境、解讀文本也是跨學科知識整合教學的手段之一。在語文課堂上,適當的帶入一點地理知識進行輔助教學,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渠道,又為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源泉,如此一來,接受到了詩詞文化的熏陶又普及到了地理知識,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要。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③徐彬.小議語文教學中地理知識的運用[J]語文學刊.2015:169.
④王楊.初中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2013:2.
⑤袁雪清.情境教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2018(15):1527.
⑥陳全黎.論三峽地區巖溶景觀的美學價值[J].三峽大學學報(03).2018:3.
⑦王浩,孔冰.語文地理學科融合的活動式教學模式探究——以《錦繡山川·詩風詞韻》一課為例[D].地理教學.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