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佳敏 張佳鈺
為了應對我國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國對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隨著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與此同時,原本作為家中獨生子女的孩子,突然之間變成了家中的長子女,面對角色的突然轉變,許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去適應,從而引發出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問題。
2014年杭州一位17歲女生因為家里有了二胎而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
2014年一位14歲男孩擔心1歲半的妹妹奪走父母的愛,遂將妹妹殘忍殺害,事后并稱不后悔;
2015年元旦,網友“滴答”和丈夫寫下《保證書》,向8歲的女兒保證永遠第一喜歡她,女兒在保證書上批示“可以”并在紙上寫下“哪個都不許擦”,二胎計劃才算提上日程;
2015年1月18號一位13歲女孩以自殺為脅,逼迫父母放棄二胎。最終。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后,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
從以上鮮活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對于二胎家庭中長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視且刻不容緩。自從二孩政策逐步開放以來,我國國內陸續出現了一些對二孩家庭中長子女教育的研究論文。由此可見人們已經對長子女們的教育引起了一定的重視。
本課題亦是關注二胎家庭中長子女小學生心理狀況,并從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針對其心理教育的策略,以供二胎家庭參考,與家長一起為二胎家庭中的長子女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本課題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外相關理論成果,著力分析二胎家庭中長子女心理變化以及相對應的教育策略,為二胎家庭中對長子女的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
本課題通過對二胎家庭中長子女們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心理的成長對于孩子們的影響。通過本課題研究可以給二胎家庭中的父母們提供教育長子女的策略,因而具有很大的實踐應用價值。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兒童心理發展有順序性以及階段性,所以我們將調查對象小學生群體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年齡段進行統計,三個年齡段分別是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高年級(五六年級)。根據我們回收上來的有效問卷,其中低年級共10份有效問卷,中年級有25份有效問卷,高年級有66份有效問卷。
通過對我們回收上來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整理,我們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從我們整體的調查情況來看,調查出來的結果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低年級中有90%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下弟弟/妹妹,中年級中有68%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二胎,高年級中不介意的孩子則占了74.2%,由此可見目前大多數的孩子們都能接受父母生育二胎。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1)隨著二孩政策的逐步開放,生二孩的家庭也越來越多。在二孩政策剛出臺的時候,班級里有弟弟妹妹的學生很少。所以當時有些已經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不太能接受,會覺得自己異于他人,對于弟弟妹妹的出現會比較排斥。但現在班級中有弟弟妹妹的學生逐漸增多,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班級中有弟弟妹妹的學生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周圍的同學也有弟弟妹妹,所以長子女們就慢慢接受了父母生育二胎。
(2)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父母們也比較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會在準備生育二胎之前,與長子女溝通交流,做好長子女的心理工作,因此長子女們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
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66名高年級學生中,有43.9%的孩子表示有了弟弟/妹妹之后,自己的心態有所好轉。
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大都是和父母、弟弟(妹妹)一家四口一起居住的。其中低年級中沒有孩子是單獨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的,這樣的現象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們年齡較小,是十分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年齡段,有父母陪伴在身邊孩子們更加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中高年級則開始出現了孩子單獨與爺爺奶奶一起居住的現象。也許父母們是外出打工,也許父母們是因為有了二胎后應接不暇沒有辦法顧及好兩個孩子,但不管是怎樣的原因,也不應該將孩子直接扔給爺爺奶奶照顧,在孩子們成長的時間里,不管孩子是否長大了懂事了些,孩子們始終是需要父母陪伴在其左右的。隔了一代,爺爺奶奶一輩的教育觀念與現在多少有些沖突,爺爺奶奶大多是溺愛孫輩的,長此以往,孩子們很有可能會被慣壞,等以后父母再接回自己身邊時,就會很難再對孩子進行管教了。
不過整體來看,孩子單獨與爺爺奶奶居住的還是較少的。由此可見當代父母對子女的重視程度良好,不會輕易將子女交由爺爺奶奶照顧,而是擔起父母角色的責任,首先不管父母有沒有做到在平時對子女進行管教,但起碼做到了與子女一起居住、生活,這點是值得提倡的。
根據統計結果,被調查的高年級學生中,25.8%的學生介意父母生下弟弟或妹妹,74.2%的學生不介意父母生下弟弟或妹妹,進1:3的數據顯示父母在考慮是否要生二胎前有必要關心、詢問長子長女的想法。
當弟弟妹妹出生后,爸爸媽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妹妹身上,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能夠理解的學生與不太能理解的學生比例接近10:1。雖然高年級學生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成熟度,但對于父母生二胎這件事情難免有所介意,至于父母生下二胎之后,長子女能否接受、能否理解,這需要長子女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的一起努力。
調查結果顯示,在低年級中,有30%的孩子會選擇默默忍受,這樣的結果是比較意外的,一般來說低年級的孩子們心思大都單純且美好直率,然而這30%的孩子面對父母對弟弟/妹妹關愛有加而忽略自己的時候卻選擇了自己默默忍受,這些孩子著實讓人心疼。也許作為低年級的孩子對題目意思有些不能完全理解,導致這一題不完全真實,但30%的比例也并不少了,高年級也才34.8%的比例。
在中年級中,有56%的孩子選擇了找機會與父母聊一聊的方式,也有40%的孩子們在面對父母對弟弟/妹妹關愛有加而忽略自己的時候表示無所謂。而高年級中,有34.8%的孩子都選擇了什么都不說,自己默默忍受一切。其次是27.3%的孩子們選擇了無所謂,也有25.8%的孩子們選擇了與父母聊一聊,甚至有12.1%的孩子選擇了對父母發脾氣這樣不太恰當的方式。
綜上,中低年級的孩子們在面對爸爸媽媽對弟弟妹妹關愛忽略自己時會比高年級學生更加理智,相較于高年級學生的默默忍受,中低年級學生更多傾向于與父母交流。高年級學生可能正邁入青春期,不太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應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并注重家校溝通,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想法。
對于二胎家庭中長子女小學生的心理教育策略,我們認為家庭層面的正確引導是最為重要的,其次學校里老師們的教育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及社會上的一些宣傳對于長子女們的心理教育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從家庭層面、學校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分別提出我們的心理教育策略。
家庭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的社會系統,各個系統之間發生著雙向調節作用,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對其他子系統發生影響。兒童經歷的第一次關系通常是發生在家里的,親密的小群體是大多數兒童接觸社會生活的基礎,在這里他們習得人際交往的規則,這里還是他們遭遇了外在世界的困惑時的安全基地。在家庭功能的各方面還存在著其他聯系,一個關系的質量與其他關系的質量緊密相連,子女之間的沖突可能造成了父母之間正在發展的矛盾。因此,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教育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1.在準備生育二孩之前,家長需要提前做好長子女的心理工作
在準備生育二胎之前,家長們可以與長子女聊一聊天,了解一下長子女對于弟弟妹妹的看法,如果長子女不同意父母生二胎,父母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和長子女溝通交流。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因為大多數的家長會在生育二胎之前與長子/長女溝通交流,詢問孩子的意見,所以孩子們的接受程度普遍較好。由此可見,提前做好長子女的心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家長們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1)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多種,國內常見的分類方式主要有溺愛型、專制型、放縱型、民主型四種。多種實踐表明,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因此二胎家庭中家長們最好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尊重長子女的意見,公平公正地對待兩個孩子。同時家長們可以定期與孩子們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方式可能出現的不當,進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
(2)要讓長子女有代入感
在媽媽懷孕期間,可以讓長子女摸一摸媽媽的肚皮,感受一個新生命的成長之神奇。在二孩出生以后,可以讓長子女看一看剛出生的弟弟/妹妹,讓他看著弟弟/妹妹一點一點長大,培養長子女作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從而減少長子女對于二胎的排斥感。
(3)良好的同胞關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成長
Ainsworth(1989)的研究表明,同胞之間的依戀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作為安全的基礎,并在困難的情況下可以提供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因此,父母需要引導兩個孩子和平相處,相親相愛,培養孩子們之間良好的同胞關系。
3.盡量避免隔代撫養
首先長輩們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所以對于二孩有時會過渡關注而忽視了長子女,這對長子女會產生心理落差,從而引發心理問題。其次,建議避免將長子女交由長輩撫養,更應避免將長子女交由長輩撫養,二孩在父母身邊撫養,長此以往,長子女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導致長子女心理失衡,也不利于同胞關系的培養。因此要盡量避免隔代撫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庇纱丝梢?,學校教育在對長子女心理教育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要多關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
老師要時刻保持職業敏感性,多多關注多子女家庭孩子們的行為以及情緒狀態,發現了問題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地解決問題。
2.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滲透一些有關同胞關系、家庭關系的正能量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們體驗照顧別人的樂趣,讓長子女們慢慢接受自己的弟弟/妹妹。
3.老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老師們在學校發現長子女們與往日有所不同,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老師懂得更多的科學教育知識,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平時與家長多溝通溝通,給家長們更好的教育建議,從而讓長子女們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盡量杜絕社會上的暗示影響。
社會上,各大新聞報紙和網絡資訊紛紛報道長子女因二孩的到來而以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行為威脅父母。這樣的報道很容易對長子女們產生心理暗示,長子女們會覺得,只要我也像他們那樣離家出走,或者自殺,父母一定會聽我的話不再生二胎了。因此,社會上的各大媒體應該傳遞正能量,明確的告訴孩子們,這樣極端的方式是不正確的,給孩子們正確的引導;其在長子女們看到類似上述的新聞時,家長、老師們也要及時對長子女進行正確的引導,給長子女們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
綜上所述,二胎家庭中長子女的心理變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社會、家庭、學校應該攜手共同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努力,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在快樂中度過青少年時期。期待現在和未來的二胎家庭中長子女的心理得到正確的引導,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也希望此篇課題報告能夠幫助到正困惑于解決二胎家庭子女關系或未來計劃生二胎的家庭,也能引起學校和社會對二胎家庭中長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