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時,十幾歲學生群(群號:284949290)里掀起了一股討論年味的高潮。同學們七嘴八舌,有人認為年味是家庭團圓,有人認為年味是春運,也有人認為年味就是紅包,這可是來年的重點經濟來源!其實,大家說的都沒錯,從古至今,年作為中國人的重頭戲,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新生活的期許,代表著吉祥與團圓。這些充滿年味的新年代表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的感知里,各有不同。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年夜飯指的是除夕晚上的團圓飯,這頓飯必須家庭成員齊全,很多遠在他鄉的家庭成員都會在年夜飯之前趕回來,因此這餐飯也叫團年。年夜飯的風俗從漢朝就開始了,當時人們生活條件不高,平時吃不到啥好吃的,只有到了過年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人們對年夜飯非常在乎。
【他們說】
年夜飯的味道總是很悠長,像積蓄了一年的歲月都在此刻融化在酒里。小時候吃年夜飯,是五個人,爸爸、媽媽、兩個姐姐和我,那時候很喜歡年夜飯是因為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吃飯。平時或是求學在外,或是工作未歸,只有除夕這一頓湊得特別齊。小時候常聽媽媽說:“吃年夜飯要守規矩,因為爺爺奶奶都‘回來’了,他們和我們在一起。”那一刻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故去的爺爺和奶奶,坐在我對面,慈祥地笑著。后來,兩個姐姐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年夜飯是三個人,媽媽依舊讓守規矩,我也一直相信爺爺奶奶還在的,雖然桌子上的碗筷分明少了兩份。我知道了,團聚的意義不就是追求幸福嗎?
——羅開成(邵陽隆回二中默深文學社前任社長)
【習俗傳說】
在江南地區,過年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還會把大門關起來,也不能大聲講話,不能敲碗筷,吃完飯后再開門,意思就是閉門生財,開門大吉。傳說這個風俗和鐵拐李有關,據傳玉皇大帝派鐵拐李到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如果太富的就會讓他來年遭災,太窮的就會讓他來年發財,于是富人就想到辦法把門關住不讓鐵拐李進來,等吃完年夜飯才開門,鐵拐李一看這家的年夜飯啥也沒有,就覺得這家人挺窮的,就不會讓他再遭災。時間長了,大家就都開始效仿,于是這個規矩就傳了下來。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他們說】
紅包作為長輩給小輩的賞錢,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陳奇超(《十幾歲》前校園聯絡人)
【習俗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傷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放煙花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他們說】
大人們一給壓歲錢,便會迫不及待地去買這些炮仗玩。看著它們燃出的煙花,雖然很小,但卻覺得世界很大。我的回憶里過年那些動人的日子里必定有自己玩煙花,男孩子拿煙花爆竹惡作劇的故事……
——桃花朵朵(《十幾歲》學生群成員)
【習俗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臘味是中國腌肉的一種,由于通常是在農歷的臘月進行腌制,所以稱作“臘味”。主要有臘肉、臘腸、臘雞、臘鴨和臘魚等。臘味味道獨特,深受人們喜愛,每到年邊,家家戶戶都會著手準備,掛在自家門口或陽臺上晾曬。所以,臘味除了誘人的口味,本身也形成了一種文化。
【他們說】
最喜歡吃臘肉和臘腸。每年回家,奶奶從鍋里端出蒸好的一大碗臘味合蒸,咬下一口臘肉,滿嘴流油,吃下一顆臘腸,Q 彈可口。雖然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臘味,但只有臘月里的臘味才最好吃。
——K.B.(《十幾歲》學生群吃貨管理員)
【習俗傳說】
說起臘肉,猶以湘西臘肉聞名。
過去,湖南西部一帶的土家族和苗族被稱為蠻夷民,他們是當年和黃帝爭奪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戰敗,先輩長期隱居到湖南西部一帶深山,過著以打獵為生的日子。最初,他們只是將沒有吃完的野豬肉掛在樹干上風干,等到食物短缺時拿來食用。遇到雨天的時候,他們就將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們發現,經火煙熏烤后的肉,吃起來特別香。以后,他們就長期使用這樣的方法處理沒吃完的獵物。有一年,舜帝南巡時,來到湖南,吃到了當地居民熏烤干的野豬肉,極為贊賞,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尋昔日吃過的那種野豬肉,其手下將其命名為“惜”肉。直到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長沙定王子劉義為夫夷侯,劉義開始巡游三湘,正值臘月,來到湘西一帶,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興然作詩,將其改名為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