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娟
面對動態變化的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凸顯等新形勢,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議事日程。美麗中國這一全新的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展現自然、生態以及和諧之美的同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全面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進程,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在此過程中,黨和國家通過多樣化路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其貫穿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中,營造良好環境氛圍,促使各層次社會大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更高層次認識,學會尊重、順應以及保護自然,主動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為構建美麗中國打開全新的局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生在我國生態文明乃至美麗中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加強高職生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可以在源頭上改變高職生形成的錯誤自然觀、價值觀等,樹立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增強生態文明意識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觀、生態法治觀等,掌握必要的生態環保知識與技能,不斷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能夠正確判斷、識別、剖析生態環保是非行為,針對面臨的實際難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合理化解決中培養且提升生態文明素養,更好地融入到美麗中國建設中。
高職生生態文明教育符合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是其實現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促進美麗校園建設的有效路徑。同時,美麗中國屬于國家層面的戰略思想,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幾大層面,對高職生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高職生在學習專業文化知識過程中要樹立現代化生態文明理念,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學會順應與保護自然,是對全新價值取向、生態倫理的客觀折射。在此過程中,美麗中國要求高職院校要在聯系實際基礎上優化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方法等,實現高質量生態文明教育,強化學生認識的同時進行多樣化實踐,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覺悟,不斷規范自身行為習慣。
我國要借助實地調查、網絡等路徑,全方位、深層次了解高職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現狀的同時明確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構建全新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政策法規、法律條例等,在理論探索、實踐探究中進行合理化補充、完善。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部門要在深化解讀的基礎上針對當地生態環境現狀,科學制定與之對應的地方法規,明確社會導向的同時構建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大環境,更好地培育高職生生態文明觀。在此過程中,我國要針對美麗中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務等,優化調整各級政府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的職能作用[2],比如,宏觀調控、市場監督等。在此基礎上,我國要利用征文、發展生態文化等形式,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促使環保、文化、行政等部門、媒體機構等主動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化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進一步明確社會導向的同時促使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寬松”的生態文明建設大環境,為高職院校在專業教育中高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提供支撐力量,促使學生在培育生態文明觀中增強責任感、正義感。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深化認識美麗中國建設、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增強生態文明教育意識,將其放在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位置,促使各層次學生在促進專業發展中有效培養生態文明素養,實時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樹立現代化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將其巧妙滲透到專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全過程,促使各項生態文明教育工作高效開展,讓各層次學生在糾正錯誤思想觀念中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價值觀等,主動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在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中不斷規范自身行為。
在美麗中國視域下,高職院校要注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與和諧校園建設有機融合,創建生態文明校園。高職院校可以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后勤管理、專業學生生活等中,比如,“光盤行動”、分類與循環回收校園垃圾、倡導節水節能等,加強校園軟硬文化建設,將現代化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校園不同場所,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校園建設氛圍,不斷熏陶、影響各層次學生,深化把握校園文化理念的同時增強認同感、歸屬感,在多樣化和諧校園建設實踐中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將美麗中國視域下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效銜接,對專業課程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師要在講解專業課程知識過程中巧妙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有效聯系教材以及課堂內外,促使專業學生輕松掌握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觀念,強調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二者協調統一,日漸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高職生生態文明素養培養離不開合理化的理論教育。高職院校要在聯系實際基礎上從生態哲學、生態治理學、政治學等方面入手,以美麗中國建設為切入點,以專業課程為導向,科學開設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必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圍繞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等,從生態文明道德觀、法治觀、綠色消費觀、倫理觀等教育入手,科學設置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合理安排課時,有效展開模塊化教學。此外,高職院校要科學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強調理論教育、實踐引領協調統一,促使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有效銜接,對專業學生進行高層次生態文明教育。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針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呈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等,優化完善構建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使其更具針對性、實效性,規范化指導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有序開展。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優勢作用不斷顯現。高職院校巧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創新傳統生態文明教育載體,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隨時發布、更新高職生關注的生態環境信息,促使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實時全面、深入了解生態環境現狀以及美麗中國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高職院校也可以在優化利用新媒體過程中和專業學生進行多層次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分析生態環境問題,隨時解答學生心中疑惑,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各層次學生中落地生根,在無形中對其進行良好生態文明教育,形成正確生態觀的同時主動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在鍛煉多方面能力過程中培養良好思維品質以及生態文明素養。
高職院校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基礎上深度整合生態文明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聯系校園內外,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專業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生態文明實踐機會。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通過多樣化路徑深化把握專業生態文明教育具體情況,定期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促使生態文明教育中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深層次整合,比如,“美麗中國”系列講座活動、生態文明攝影與美術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設計、生態文明知識競賽、“變廢為寶”的手工實踐活動,在協同作用過程中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氛圍。以此,科學引領學生參與其中,在層次化、多樣化實踐中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生態文明習慣,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能力提升。在理論與實踐深度銜接中指引專業學生進行深層次生態文明實踐。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節假日等,開展多樣化的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專業學生在提供志愿服務中傳播生態文明思想觀念、理論知識等,在完成實踐任務中不斷強化生態服務意識,在能力提升過程中更好地培養生態文明素養。
高職院校要巧用多種可行的手段,隨時全面、深入了解各專業生態文明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以問題為切入點,以專業學生發展為本,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最新理論知識、法律法規等,在更新知識體系中不斷夯實理論基礎,開展多樣化的崗位實踐培訓活動,比如,專題講座、參觀學習、實戰演練,在理論教育、實踐培訓協調統一中促進專業發展,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專業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