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豆豆
現代漢語虛詞中比較重要的一類就是動態助詞,主要包括三個:著、了、過。在現代漢語中,動態助詞本體語義不是很復雜,比如:“著”表示進行,“了”表示完成,“過”表示經驗[1]。但是在交際運用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尤其在留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動態助詞“了”是現代漢語中使用最多的一個虛詞,所以本文通過分析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動態助詞“了”的偏誤現象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方法對策,為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也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一些方法。
動態助詞“了”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或形態的呈現[2]。動態助詞“了”的本體語義不是特別復雜,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一個重難點,需要認真下一番功夫的。一般說來,出現的偏誤現象主要有六種情況。
1.動態助詞“了”不能放在動詞謂語后面[3]。
1.1 他們決定了去西安。(他們決定去西安。)
1.2 花花看見了熊貓吃了竹子。(花花看見熊貓吃了竹子。)
2.一些詞語不能與“了”一起出現,但動詞后卻使用了“了”[4]。
2.1 之后她越來越變了更郁悶。(之后她越來越郁悶。)
2.2 一直看了好看的電影。(一直看好看的電影。)
3.“沒有”不能與“了”一起,但動詞后卻使用了“了”[4]。
3.1 我覺得我沒有犯了錯誤。(我覺得我沒有犯錯誤。)
4.“了”誤用在表示存在的“有”的后面。
4.1 臥室里有了一張十字繡和明星的照片。(臥室里有一張十字繡和明星的照片。)
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漢語的時候很容易漏掉動態助詞“了”。這種偏誤現象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如:
1.*國慶節我們在西安吃羊肉泡饃。(國慶節我們在西安吃了羊肉泡饃。)
2.*媽媽和女兒逛街買漂亮的衣服。(媽媽和女兒逛街買了漂亮的衣服。)
3.*她已經學會好幾種語言。(她已經學會了好幾種語言。)
4.*他考上研究生,我也考上研究生。(他考上了研究生,我也考上了研究生。)
誤代指的是在使用動態助詞時,原本應該使用動態助詞“了”卻錯用了其他助詞,使語義表達不清楚,甚至出現歧義。
1.*還好找到著優盤,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該怎樣交作業了。(還好找到了優盤,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該怎樣交作業了。)
2.*她已經學過五年英語了。(她已經學了五年英語了。)
誤加指的是原本不需要運用,但是被用了動態助詞“了”。
1.*她們一邊唱歌,一邊玩了游戲。(她們一邊唱歌,一邊玩游戲。)
2.*馬上就要開會了,小李現在才到地鐵站了。(馬上就要開會了,小李現在才到地鐵站。)
留學生在運用動態助詞“了”的過程中會將位置放錯。
1.*今天早上瑪麗給爸爸唱一首歌了。(今天早上瑪麗給爸爸唱了一首歌。)
2.*我還沒跳完舞了呢,跳完再說。(我還沒跳完舞呢,跳完了再說。)
3.*身體也奇跡地變了好。(身體也奇跡地變好了。)
1.動態助詞“了”與動態助詞“著”、動態助詞“過”的混用[1]。
1.1 *他到著北京。(他到了北京。)
1.2 *我去著泰國三次。(我去過泰國三次。我去了泰國三次。)
2.動態助詞“了”和助詞“的”的混用。
2.1 動態助詞“了”與語氣助詞“的”混用。
2.1.1 *從來沒有人敢這樣給我說話了。(從來沒有人敢這樣給我說話的。)
2.2 動態助詞“了”與結構助詞“的”混用。
2.2.1 *你所看見了不一定是真相。(*你所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相。)
從漢語語言動態助詞的本體研究方面上看,現代漢語的語言形式靈活多變。漢語語法既靈活又難以掌控,所以需要語言學家再深入研究,規范漢語規則。
動態助詞“了”在教材的編排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語言背景的學生沒有特別針對性的語言教材。教材的結構編排不完全適用教學實踐,動態助詞“了”的教學規則及順序并不嚴謹,相似的語法點解釋不清晰,課本的例句代表性與實用性不夠。
留學生在大腦中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母語語言規則,并且不同國家的語言都有差別,漢文化圈國家與非漢文化圈國家的語言相比差異更明顯。許多留學生在學習目的語時比較依賴母語,經常用母語來學習漢語。這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阻礙,會產生不確定的偏誤。
目的語知識負遷移是因為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某個語法點的使用規則時發生的[2]。留學生有時會將復雜知識簡單化,對語法知識點隨意概括總結,因此產生了許多的偏誤。這些偏誤現象在母語中沒有相同的知識,留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出錯誤的語言規則,因而產生了偏誤現象。
教師在對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外漢語教師不僅僅要宣傳中華文化,還要傳播漢語知識。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準確嚴謹,課堂教學的環節要能吸引學生,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師和教學設計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作用。
學習者對待學習的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隨著學生的感情因素而變化。最主要的主觀因素就是學習者自身對漢語學習的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動態助詞“了”指的是動作完成的形態。依附在不一樣的詞性之后會產生不同的語義功能:“了”在行為動詞后表示該行為已經實現或完成;“了”在心理動詞和狀態動詞后表示該心理狀態已經開始并持續,“了”在性質形容詞和順序名詞后表示該性質和狀態的變化[1]。
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目標,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也應該服務于此。動態助詞“了”的對外教學方法應不同于教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的方法,教學內容中應該體現出區別。我們應該在研究學生中介語的基礎上,發現留學生的習得規律和存在的問題,從留學生角度描寫動態助詞“了”,制定細致的語法規則。
在課堂里讓學生能自主地用漢語來表達,課堂上教師要精講多練,老師可以先以“提問式”的方法引導學生、檢測學生,也可以進行對話練習,給學生布置不同的語境,自由搭配組合,進行情景演練,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課堂活動教學理論知識,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活躍氣氛,以此潛移默化的讓學生鍛煉并掌握所學知識。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業的設計要貼合實際,可以用上課練習過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模擬造句、用隨堂語法練習口語對話,為了避免發生偏誤,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布置固定準確的作業內容。
針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習者而采取不同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于母語和目的語的影響,學習者在學習動態助詞“了”時所發生的偏誤是不同的,因此對不同國家的學習者的教學要采取相對應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講多練,以學生的學習與鍛煉為主導,教師做好指導工作,指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語:本文通過分析對外漢語教學中動態助詞“了”產生的偏誤現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動態助詞“了”教學建議,希望可以對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鑒,同時希望對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幫助。
文章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只總結了大部分留學生學習動態助詞“了”產生的偏誤現象及原因,沒有具體劃分研究對象的背景。這更加督促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注重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