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雪
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促使其正常生活的前提,同時也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成年人的許多心理障礙及心理問題都與其小時候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處于整個人生心理發展的基礎性階段,因此對其日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焦慮是一種以強烈的消極情緒和緊張的軀體癥狀為特征的情緒狀態,在這種情緒狀態下體驗到對于未來的危險或不安。主要有分離性焦慮、社交焦慮、考試焦慮和廣泛性焦慮障礙等。分離焦慮的主要表現有:自我評價低、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不愛離開家長、不愛上學校、擔心自己被拐走、擔心家長出意外等一些列表現。通過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可發現,小學生的分離焦慮如果得不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措施,會導致幼兒的社會適應性有所降低。比如,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交際能力低下、缺乏親社會行為等癥狀。研究個體的分離焦慮,可以提高兒童的心理適應水平,為促進其個性、社會性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小學生入學焦慮癥對其身心發展有著嚴重的危害性。首先,它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其次,還會伴有一定的情緒性障礙。最后,更甚者可能會導致其出現身體上的疾病,如引發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及社會的關注,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并造成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更是多種多樣的。如:學校、家庭、學生自身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作用的結果。因而,我們就要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入手,分析原因并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外著名的學者安斯沃斯(Ainsworth)研究指出,與兒童最為親密的養育者養育的方式能夠決定幼兒分離焦慮的程度,如果一位親密的撫養者能夠積極的鼓勵幼兒努力的探索新環境,新事物。或者當孩子探索新環境時總是阻撓沒有耐心,多表現為消極情緒的話,幼兒就會表現出安全依戀和退避等焦慮行為。杰里弗·伍(Jeffrey J.Wood)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與幼兒分離時提供溫馨的環境,通過這種方式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焦慮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育基地。在家庭和睦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但不排除某些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包辦、凡事有求必應、這樣就會導致孩子沒有一個較好的獨立性,因而就會產生焦慮的傾向。相反,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始終是孩子處于緊張害怕的心理狀態,也容易誘發孩子的焦慮障礙。有研究認為父母過度控制和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會限制子女的獨立性和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易導致兒童焦慮障礙。行為的過度控制或代孩子解決問題,可能會無意識的強化了兒童的回避行為。因此,養育方式與兒童焦慮障礙的形成和維持相關。
余翠花在研究中說到:造成兒童分離焦慮是因為他處于陌生的環境。兒童都是在其親密的人細心呵護下成長,當其突然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的時候,她們就會感受到焦慮不安。這樣也更會加深幼兒童對學校生活的抵觸感。因此也要從教師的自身來幫助幼兒消除焦慮的表現。首先,學校的環境和班級的環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教師是在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施教者。要想塑造一群心理健康、性格開朗的同學,教師首先要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豐富的知識涵養。相反,如果一位教師自身就擁有著無限的心理障礙,那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喪失童年的快樂。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年,應該選擇有經驗的老師。班主任老師應該熟悉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用自己的愛與人格魅力去與孩子接觸,要讓新入學的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消除學生對新環境的陌生與不安,使他們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的生活階段。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良好同伴關系的培養,使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的小學生活。
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等。首先,是兒童自身已經形成的生活習慣。在兒童入學之前已經形成其固有的生活習慣。他們在家中比較隨意無拘無束。而在小學并不會像在家及幼兒園那么隨意,無拘無束,所以很難適應小學的生活。所以家長不應該處處都寵著,不應該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是兒童自身的性格。兒童的性格也是影響其分離焦慮的重要因素。膽子小的兒童,就會帶有消極情緒,更容易產生所謂的分離焦慮。冒險型兒童來說,在應對新學的環境來說,通過已有圖式進行同化就能解決,相對比較更容易適應。最后,兒童入學前的準備工作。對于新學的兒童,做好入學前的準備是必不可缺的事情。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小學教師等方面都會對兒童入學焦慮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做好入學前的心理準備會幫助兒童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以便于其順利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因此,在兒童入學之前要做好適當的準備。
首先,處理好家長的焦慮情緒,當兒童進入新的環境到小學時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適應的事情。因此家長不要過度的擔心和憂慮,這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在每天再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堅持送兒童去學校,適當地給與他們一定的鼓勵。而不能因為個人色彩不送孩子入校。其次,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感覺到“我可以”“我能”“我行”,這都有助于緩解兒童分離焦慮的情況。最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要。除此之外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許多家長對孩子所采取的家養方式以專制型、權威性居多而寬容性民主性反而較少。因此,家長要端正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教育的一致性,這對兒童分離焦慮的影響很大。還有,根據系統脫敏法原理,家長可以在兒童入學前帶孩子去參觀學校以及班級的環境,多培養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多傾聽小學生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從而讓孩子對其產生興趣。進而鏟除孩子對入小學的焦慮的與恐懼。
首先,教師的教育方式。教師應該樹立自己的教育觀念,不要認為只是教授學生知識就是完成工作任務,而是應該給于學生正確的引導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游戲可以適當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教師可以組織游戲來分散孩子焦慮的情緒,從而投入到游戲以及學習當中去。其次,營造良好的小學環境。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因為兒童進入陌生的環境,這種陌生感就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我們就可以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生活照以及自帶玩具、置班級環境,從而讓教室充滿家的溫馨,就不會產生強烈的陌生感。學校的環境也同等重要,應讓學生感覺到學校也是其溫暖的歸宿。
首先,提前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判斷兒童是否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可以從以下來看,如:獨自整理書包、完成任務、與人交流、是否能清楚地表述出自己想說的話。家長也要對孩子的一日常規生活做好相應的訓練,這些都是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當他在不舒服的時候能說的明白清楚。有問題的時候會想大人表達,這樣便會方便老師家長管理與照顧。因此家長做好兒童入學前的準備很重要。其次,培養兒童的人際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家長還可以提前帶領孩子參觀校園,體驗幼小學生活,從而增強孩子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最后,轉變在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正確的看待小學生活并用心接納。
兒童焦慮障礙的形成是有許多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基于以上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孩子們入學分離焦慮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學生自身等方面。進而從以上三方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為解決小學生入學分離焦慮提供更好的方案。
總之,當小朋友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教師及家長就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僅僅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教師在為孩子講授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孩子的健康的心理的培養,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待解決的焦點與難點。家長和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學習學校知識之外要參加更多的課外活動,因此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心與心的與學生交流,在快樂中學習擁有健康陽光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