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松
高校輔導員工作一直是一件既繁瑣,且缺乏提升空間的工作。輔導員不僅僅需要育人,還是學生的教師、朋友。輔導員的工作能力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間接關系,更涉及到高校的教育質量。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以此提升校內軟實力。
輔導員是學校內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輔導員的行為及教育方式都對學生有著極大影響,我國17 年2月27日推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高校加強建設輔導員隊伍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強高校師資建設,首先,高校思政人員和黨務人員需具備管理身份,并加入高校培養人才計劃,形成高校內部專業能力強、人才儲備充足、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輔導員為服務學生的一線工作人員,對學生學業和未來發展及校園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國高校目前輔導員選拔多數由校內畢業生中挑選,且思想覺悟及綜合素質較高,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并成為學生的榜樣。高校輔導員專業化既是時代發展需求,也是目前教育教學所需求的,更是我國社會環境的必備素質。因此,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逐漸成為我國高校發展趨勢。一改往常的職業狀態,現今的輔導員職位是一個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崗位,輔導員專業化更是我國高校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對于高校來說十分重要。只有輔導員自身更加專業化,才能夠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更好的管理和幫助學生,輔導員個人能力和專業水平達到一定標準,才能夠體現出自身價值。
首先,我國高校目前對輔導員工作并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部分領導在輔導員專業化建設方面缺乏認知。甚至多數領導只有發生有關學生的重大事件后才會加以重視,校領導極少管理輔導員工作,且缺乏對輔導員工作支持,從而導致高校輔導員工作常常被學校高層邊緣化。其次,多數高校教師對于輔導員職業并沒有產生認同感,認為只是處理學生日常瑣事的一份職業。最后,高校學生雖然對輔導員較為親近,但實際上并沒有對此職業加以重視,從而導致輔導員也很難對自身職業產生認同感。
我國高校輔導員在具體工作中普遍出現雜亂無章的現象,輔導員承擔著高校育人的重大壓力,輔導員精神和身體健康常常出現超額負載的情況,且校內并沒有確立完整的輔導員晉升機制,從而導致多數輔導員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情逐漸消散,在沒有一定積極性的情況下,輔導員很難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機會和體現自己的價值。此外,由于晉升困難的原因,輔導員的精神壓力會比其它職業還要大,面對遙遙無期的晉升機會,輔導員心理很容易出現放棄的想法。與此同時,輔導員工作常常被人當做是學生的保姆、學院的閑雜工等,從而造成輔導員在面對校內其它職業時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輔導員個人能力的提升不局限于自身實力,與院校的考核及培訓機制也由很大關系。由于輔導員工作內容較為繁雜,很多時候遇到歸屬不清、管理重復等問題都會引來各個部門參與,但遇到資金流動、職業培訓等提升自身水平的機會時,輔導員并沒有向上申報的待遇。由于院校部門對輔導員工作的不負責,從而導致輔導員很難提升自身實力。
我國高校應將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作為校園管理建設的重點培養對象,在選拔輔導員和聘請輔導員的過程中可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積極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
由高校管理部門負責培養、招聘和考核輔導員工作績效,與此同時要和校黨總支互相配合,以此管理輔導員日常工作。將新入職的輔導員思想政治水準著重培養,并在入職合同上面納入輔導員思想政治要求標準。高校可定期展開輔導員交流會、輔導員培訓等模式,以此提升輔導員隊伍專業水平和思想道德。想要將輔導員的個人價值在職業中有所體現,首先高校領導的思想觀念需及時做出轉變,應端正校園辦學態度,打壓一切形式化的行為和功利化的作風,從根本上推動輔導員專業化持續發展,大力推行國家政策,著重培養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首先,高校需完善輔導員工作政策,報考究生的輔導員如若連續工作年數足夠,那么在學生畢業后高校可另補貼一部分學費。如若該輔導員兩年之內都沒有通過考核,那么學校可不再聘任該輔導員,并將給該輔導員安排妥善的工作。對于兼職的輔導員沒有完成學校考克,那么可以直接解聘,以此構建完善的輔導員聘任制度。其次,高校可要求輔導員定期參與就崗培訓,尤其是新輔導員必須要通過考核和崗前培訓。此外,高校可以晉升職稱或晉升職務來激發輔導員可在校內長期工作,并對表現優秀的輔導員可從事時間久遠的輔導員作為優先考慮人選。
高校如若想具備高素質、能力強、的輔導員隊伍,需具備完善的招聘制度,將輔導員的任職資格擴充到政治標準,堅持以思想道德為衡量標準的準入機制。《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提出,輔導員在崗前和在職培訓中需將師德和思政放入輔導員最低要求之內,從而提高輔導員育人的責任感。高校可從畢業學生中挑選一些政治專業、哲學專業、心理專業等學生來從事輔導員工作,并將溝通能力強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預備輔導人員。《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對于輔導員在崗位職責、培訓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細致分劃。高校需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來聘任輔導員工作,堅持以師德為先,素質優良為優先錄用原則。各大高校需結合本校實際需求來規定輔導員人員編制,教育部的有關輔導員人數為1:200的學生和輔導員人數。此外,高校可在校內挑選出部分高素質、高能力、作風優良、思想端正的學生作為輔導員預備人員,從而充實高校輔導員人數,為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好基礎準備,且引導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其工作帶來的思想和精神上的益處,從而提升輔導員對職業的歸屬感。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做好自身工作,還需積極攻克專業學位,以培養自身能夠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以此為輔導員之能力做出保障。高校領導在面對輔導員專業化建設時,需考慮到學校實際情況,由學工部和校內管理部門來定制輔導員規劃,并由高校領導層來制定相關制度,以提供輔導員隊伍專業化持續建設發展。
并將思政工作作為校園每一名教師的職責,積極探索輔導員專業化建設道路,并完善輔導員管理機制和職級制度的條例。首先,高校需建設輔導員培訓機制,在校內基本的輔導員交流會、講座、培訓之上增添輔導員能力培訓,并將其提升為校內工程級別。高校還可以從輔導員自身能力出發,將其分為高、中、初級別輔導員。以此分別負責管理學生工作、指導學生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心理咨詢工作、談話指導工作等。高級別的輔導人員可從事心理健康工作,思政教育工作等,將輔導員工作提升為學生的心理醫生。在這種工作模式下,年輕的輔導員可以充分掌握工作內容和提升工作能力,還能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更將輔導員工作內容從傳統形式上打破,實現專業技能有效提升。與此同時,輔導員需將培訓理念貫徹融入到工作當中,在有條不紊的工作中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高校還應積極推進輔導員專業化發展,以此成為思政工作的中流砥柱。
結語:綜上所述,雖然目前我國各大高校也經常開展職業培訓等內容,但在專業水平方面還是較為匱乏。輔導員工作對于校園建設、校園風氣、學生思想方面都有著極大作用,高校應積極完善輔導員任職及培訓機制,并加強輔導員專業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