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我國古代詩歌流傳千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輝煌的篇章。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提高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古詩不再頭疼,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詩歌之美、體會到學習詩歌之趣呢
故事,對每個小學生來說是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趕走學習帶來的枯燥乏味。
1.引入故事,讓孩子在情境中學古詩。
在教學古詩時有意識地把作者成長中的某些事件作為故事內容,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作者創作時的背景和心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學習《七步詩》,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這首《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問和吶喊。
2.巧編故事,讓孩子在情境中理解詩意。
教學中要善于尋找故事,合理應用這些故事,讓學生沉靜于課堂中。如在學習《回鄉偶書》這首詩時,為了幫助孩子理解古詩含義,就把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引尋學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也許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但聽著如此生動的講述定會被詩中的意境所感染,不僅使孩子們對這首詩的含義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對作者和詩產生了親近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古詩詞最重營造意境,這是詩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觀現實的高度統一,是一種獨特美妙的藝術境界。因此,在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通過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手段,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去。
1.畫面展示美景。詩是詩人的感情的即興抒發,而此種感情一定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古詩教學中駱賓王的《鵝》這首古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如: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因此,根據詩意繪制了一幅活動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的再造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音樂渲染氛圍。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而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不少古詩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在教學中把內蘊深沉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聽覺的韻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在教學李白的送別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選用與這首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讓那凄婉、輕靈的動人旋律來撥動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豐富的創造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
1.初讀。在古詩詞課堂中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的讀為本。首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字。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按照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調讓學生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既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又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讀力。
2.吟詩。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方式是誦讀。在吟詩過程中變換吟詩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拍手讀,男女分讀等讓學生隨著音樂輕聲誦讀領會讀的樂趣,那么學生讀起來也就入情入境。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3.唱詩。古詩原用于吟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谷建芬在《新學堂歌》中將20首古詩譜寫成了歌曲。正真給古詩詞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在古今翱翔。
總之,古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