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倩倩
(義烏市賓王小學教育集團銀苑校區 浙江 義烏 322000)
核心素養,指學生通過多方教育所形成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核心素養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教育所習得。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具備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文本閱讀和素材積累的有機結合,注重閱讀訓練和口語表達、寫作訓練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培養其思辨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筆者認為,閱讀不該是傳統的、局限于課堂內的封閉式活動,而應該是結合了課內與課外、線下與線上的開放式活動。同時,閱讀教學也不應只注重單向的文本解讀,而應該以任務為驅動、以翻轉課堂為依托,使文本閱讀與口語表達相輔相成,將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多種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閱讀活動,幸運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有了技術依托。
1.1 利用課堂進行閱讀。教材是教師最重要的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不斷滲透一些閱讀方法與閱讀技巧,進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課文學習。在學生感知了閱讀樂趣、習得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后,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提升學生的理解力與感受力。例如在進行《桂林山水》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勾畫出描繪山水景色的優美語句,并談談它們美在哪里,從而讓學生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涵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自己學會的閱讀方法,不僅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一舉兩得。
1.2 引導學生課下閱讀。小學語文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僅僅依靠課堂進行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下閱讀,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如拿到一本書,讓學生先觀察封面、作者,引導學生“猜一猜”,接著提出幾個綱領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啟閱讀之旅,最后,閱讀結束后,小組交流閱讀感悟,并撰寫閱讀心得。這樣,學生才能讀有所得。此外,將閱讀當作每天的常規作業,利用《閱讀存折》、閱讀打卡、閱讀積分卡等形式,輔之以一定的競爭機制,不僅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也能有效監督孩子的閱讀情況。
1.3 開展校園閱讀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多數喜新厭舊,單一的閱讀形式很容易令他們感到厭煩。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閱讀知識競賽、評選“閱讀小明星”“閱讀小院士”“書香家庭”等相關活動來激勵學生閱讀。
閱讀不是孤立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方式、文化素養等,核心素養特別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維度實施閱讀教學,將閱讀教學與口語表達、寫作訓練等有機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1 注重閱讀與口語表達的結合。《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目標,要求學生“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語言是思想的外現,如果一個人頭腦中沒有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表達形式,他的宿命只能是詞不達意。因此,在實施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閱讀與口語表達的結合。
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先讓學生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隨后,在組織學生討論“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含義時,教師要求學生把先后幾個同學的發言連起來說完整一些。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了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2.2 注重閱讀與寫作訓練的結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只有進行充分的輸入,才可以進行有質量的輸出。同時,通過寫作訓練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進行閱讀。當然,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安排不同的寫作訓練。如教學《荷花》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喜歡的花。《爭吵》一文額特點在于以人物的語言、神情、動作表現人物心理,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內容,對克萊蒂的心理活動進行進一步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