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昌子
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新課標又明確指出: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故興趣是激發思維的發動機,也是促使地理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行為的“催化劑”。當學生對某件事情產生濃厚興趣時,才會想學、愛學、樂學,將會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領會它和掌握它。
1.創建趣味課堂,培養學習興趣,教學生“愛學”。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課堂應當是靈動充滿情趣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能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力增強。生活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欲旺盛,記憶力好,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尋找趣味點,創建趣味課堂。教師通過教學信息、教學媒介和自身操作的趣味化來喚醒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增強學生的耐挫力和自信心,從而獲得內心的愉悅,逐漸形成興趣和愛好。
2.巧用地圖,增強興趣,教學生“會學”。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的眼睛。它起的作用是任何語言和文字都無法代替的。地理新課程明確指出“進一步掌握有關地球、地圖、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地圖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和記憶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地圖教學觀念,善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識圖、填圖、繪圖,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感知活動,建立地理思維,形成讀圖習慣,讓地圖活起來,讓地圖動起來,以培養興趣和培養能力為著眼點,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有效學習,引發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
3.直接感知,形象思維,讓學生活學活記。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到:“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師通過實物或直觀教具,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直接感知,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能力。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感性認識的形成,不僅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上升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內容,這些知識的高度抽象性、或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聯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說明事實材料的過于概略是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的關鍵。教師在突破理解性難點時,要講究教法的直觀、形象和具體,要講究新舊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要補充相關的感性素材,教學中多運用圖示解答、演示實驗、聯系生活、形象記憶等方法。例如,背斜、向斜的區別,教師用課本當教具,讓學生把書本想象成地層,用兩手擠壓課本兩側,分別使課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對折,請學生觀察課本一端中心和兩翼書頁的構成,學生即能輕松愉快地自行區分并熟記背(向)斜構造,為繼續學習巖層新老關系,乃至隧道的選址和油氣的儲存奠定基礎。
4.趣味游戲,提升興趣,讓學生“活用”。游戲是孩子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力的象征,是青少年與生俱來的合群性的體現,最容易吸引人的興趣,為了讓學生保持穩定的學習興趣,適當穿插游戲活動。如學習我國行政區劃時,通過拼板游戲,學生能很快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知識;學習“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時,由四名學生分別扮演“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區”四大區域的導游,嘗試給“游客”介紹該區域名稱、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學生們熱情參與,士氣高漲,在整個充滿掌聲的課堂中,學生得到了認可,獲得了信心,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學生的學習力得到了激發。學習動力的激發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在于喚醒、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開發學生潛能。實踐表明,培養學生興趣不僅對學生當前的學習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影響著他們成才勵志的方向。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精神,便能主動學習,主動求知,主動發展。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