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華
(貴州省六盤水六枝特區第九中學 貴州 六盤水 553400)
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社會生活、藝術心靈、文化性格、審美情趣的文學觀照。這些寶貴的文學遺產,能夠滋養學生的性情、陶冶學生的靈魂、重鑄學生的精神,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價值是絕不可忽視的。因此,本文將對初中語文古詩中如何落實人文教育進行具體性的探討。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大多數初中語文老師在古詩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時,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問題:第一,古詩教學中比較注重基本涵義的教學,忽視了對古詩文韻味美感的教學。第二,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非常看重課堂教學環節,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環節。這兩大問題的存在,使得學生難以深刻的對古詩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領悟,長期以往,必然會局限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導致學生嚴重缺乏人文素養。因此,本文對初中語文古詩中如何落實人文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要。
2.1 了解背景,展示人文情感。古詩文雖是古代文人雅士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與現今社會相差甚遠,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所以在學習古詩文之前,老師要先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感受作者創作古詩時的心境,能使學生更好的感受作者的人生觀及思想境界,是展現人文情懷,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比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古詩文時,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曹操作此詩時的情境,這樣能使學生更為準確的掌握詩文所抒發的思想情感。當然除了老師的介紹外,最好的方式還是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主動去收集與“觀滄海”古詩文相關的背景資料,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古詩文學習習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課堂教學中老師需預留給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機會,讓學生對觀滄海這首詩的看法進行表達,既能有效落實人文教育,又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更加感興趣。
2.2 品味字詞,滋養人文情懷。初中語文教材中每首古詩都是由不同的字詞構成的,所以對字詞的學習與鑒賞,是幫助學生掌握古詩詞藝術特點的關鍵所在,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古詩學習觀的關鍵所在。想要在古詩文教學中落實人文教育,就需要讓學生領會和鑒賞古詩詞的精髓,對其字詞句進行理解。我國的古詩詞大多采取單音節詞,如“觀滄海”,幸:慶幸;志:理想等。句式方面,一般都不會采取正常的表達語序,常運用倒裝句的表達形式。如“歌以詠志”,實際上是“以歌詠志”的意思,所以翻譯時必須要將順序理清。古詩文和現代文有較大區別,因為它篇幅較短,所以基本上都具有語言精練的特點。如在教“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滄”字時,要向學生介紹詩文的這類特點,將古詩文中字詞的精髓展示于學生面前,能使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心境,有效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2.3 以朗讀促感悟,豐富人文情懷。古詩文內容雖然難以理解,但是通過不斷的朗讀、思考之后,學生還是可以有效理解古詩文的精髓所在的,有助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達成共鳴,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所在。實際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妨根據所學古詩文,選擇合理的音樂背景,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還以“觀滄海”古詩文為例子,可以給學生播放意志盎然的音樂背景,讓學生進行古詩朗讀,這樣的朗讀背景下,學生不僅能體會到詩詞的韻律及意境,還會體會到曹操的理想與抱負,當產生此種情感共鳴時,學生會主動樹立起適合自己的理想抱負,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2.4 想象促鑒賞,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想要在想象促鑒賞的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就需要從古詩文講解及體驗情感兩個環節著手。第一,古詩文講解環節。比如: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子,在講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時,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文中的意境:黃鶯、陽光、樹木、棲息、燕子、筑巢等畫面元素,當學生體驗到詩人所創造的意境時,自然情感會得以升華,實現人文教育目的。第二,體驗情感環節。比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古詩文時,老師可以將之改編成為話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讓學生體會作者不畏艱難及愛國的精神。相信通過此種表演活動,必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情感,不斷受到情感的熏陶,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是落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老師需要意識到此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古詩文背景、品味字詞、朗讀感悟及想象鑒賞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興趣及人文素養,真正將中華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