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紅
(廣東省羅定市羅城中心小學 廣東 羅定 527200)
“全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生不會讀書……”于永正老師憂心忡忡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他的話雖然有些過激,但不無道理:不少學生讀書多年,最終仍“張口不會說話,動筆不會寫作”這些年,課程改革讓語文數學呈現生一片勃勃生機,語文課堂熱鬧非凡,教學手段推陳出新,“引探數學”,“快樂、高效“……超量的資料補充,過多媒體演示,頻繁小組活動,教學手段多化,但一一少了些語文味《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閱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量。此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小視的地位。蔣仲人先生說“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最重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作詩也能吟”和“三分文章七分讀”這些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那么朗讀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明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很流暢,增強語感。這對發展學生的語言組能力有一定的幫助,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文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秋天的雨,是把鑰匙。”讓學生先讀兩遍,體會作者把”秋天的雨“比作/“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它帶/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輪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散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打發自己的感情,多訓練語感,從而發展語言,正如葉老說,“多讀作品,必格能駕馭文字”。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括動和情感活動。在話文教材中,還有為數不多的詩歌,時歌的語富于節奏感、音樂美,持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表現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詩敗,培養學生發美的情操,在數學古詩《望天門山》時,先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邊讀邊想象天門山的氣勢雄偉、為祖國有大好間山的自豪感油然而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讓學生把周恩來鏗鏘有力的回答“為中華之起而讀書”時,我引導學生一字一句的讀,為年少的周恩來有遠大理想喝彩,更堅定了學生要向周恩來學習的決心,從小立下志向努力讀書,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從朗讀中,體驗到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讀出了對小金花深深的回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之情。
自古以來,無論是學本國語文還是外國語言,我們中國人都大量采用朗讀這個辦法,日本有位心理學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說過:“一般來說,明讀比較好記。尤其是頭腦不清的時候更應該清楚地讀出直來,這是因為讀會給大腦以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點,整個身心好像進入了“臨戰”狀態,”學習李陽“狂語”每天大聲朗讀英語45分鐘、一個月后,朗讀者的英語口語脫驗換骨。我在教學中,教材中有些文質優美的文意要求小學生背通,有幾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總也背不出,放學后我就叫他們留下來背,每次到這個時候,他們當中有幾個就站在我辦公室大聲地讀,也真奇,沒幾分鐘他們就能背下來,而另外幾個喜歡在心里讀的學生卻遲遲背不出來。在每個《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教學中,我發現有幾個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就能把要背誦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背出來,是因為他們大聲朗讀,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要背的內容就“小菜一碟”。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讀多吟,真能陶治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養品味。《小橋流水人家》中,“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地環繞著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駅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畫著粼粼的波紋。當水鳥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時,流水也唱和著,發出悅耳的聲音。”“小橋,流水,人家”這么詩情畫意的文章怎么可能不讓人感受到江南水鄉的美呢?我們千萬不要在朗讀上吝嗇時間。因為隨著朗讀的不斷進行,學生對美的感受會更加細膩,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疇滲透。當感性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茅塞頓開的時候也就到了。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間獲得文學鑒賞的能力。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讓學生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所以,我們要用大量時間讓學生無拘無東地讀書,進行感受的量的積累,因為鑒賞力的獲得往往表現為一種頓悟,是量的積累的必然結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時間的。當學生對文章的意蘊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頭去朗讀,會對形式美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朗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多方面狠抓朗讀教學。學好語文,朗讀先行。當孩子們學會了朗讀,喜歡上朗讀時課堂上便會不時地奏起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歌。那時,語文課將成為孩子們的向往,成為師生共同奏響音樂、施展才華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