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翼
雅思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了一個頗有深意的詞:軸心時代,而在自媒體當道的今日,“軸心突破”一詞顯然更為流行。如果說“百家爭鳴”是對先前文化的回望與重構,那么“軸心突破”則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內省和自覺。
談到文化,不由得讓人想起如今諸多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節目以及不勝枚舉的“明星專家”。表面來看,“專家明星化”能夠提高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似是美事一樁,但這般欣欣向榮的背后,實則隱藏著無數暗潮,讓人一不小心便會跌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旋渦。因為是以“明星專家”為中心主導的,所以不妨稱其為“軸心迷障”效應。
近日,“專家明星化”成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命題,對其支持與否的辯駁在各高校辯論賽中屢見不鮮。“專家”和“明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群體,可在當今時代,二者之間又似乎多了層“跨界”的意味。
“專家的明星化”如同“藝術的娛樂化”。當下“藝術的娛樂化”現象很普遍,首先,所謂“藝術家”為拓寬其專業性而具有“娛樂化”的傾向;其次,許多媒體采用一些娛樂手法來包裝“藝術家”,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間接的“娛樂化”;除此之外,娛樂明星進駐“藝術界”幾乎已成為家常便飯,例如著名主持人倪萍的一幅畫作在一次展覽中被開出三十萬元的高價,在許多苦心孤詣且在行內有一定名譽聲望的專業畫家看來,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參考“知乎”話題:《藝術家該不該明星化專家:跨界也要拿作品說話》)。
娛樂圈人有寄情藝術的需要,想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此外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在通過這種方式保持外界對自己的關注度以及拓寬自身財富的來源。
娛樂界要的是票房和掌聲,但站在歷史的維度來看,許多優秀、偉大的藝術作品置于當時的時代,是缺乏掌聲的,許多富有才情和思想的藝術家在生前都沒有得到大眾認可,或許一生只為一件藝術品傾注心血,然而傾其所有換來的作品在當時卻是無人問津,民眾、社會對此并不認同。千百年前一些“炙手可熱”的知名人士在百年后真正可以為人稱道的卻寥寥無幾,有相當一部分人士在成名后選擇為官從仕,不再甘愿坐“冷板凳”,因而著作也不見當年風采,在自身對于文化的理解、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方面,更是初心倍減。
同理,“專家明星化”于文化傳播而言并不可取。
21世紀開啟了文化史上一個“奇特”的時代,“芙蓉姐姐”們大量涌現,大眾媒體開始炒作“文化”,“丑角運動”使得優秀古典文化的處境雪上加霜。
近日,《奇葩說》風靡網絡,其中的一個個辯題成為周圍同學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可也有不少同學反映《奇葩說》辯題一季不如一季有意思,上一季討論的是很多社會問題,比如是否“為救一百人殺一人”,而這一季開篇,傅首爾開口便說“我告訴你們,你的同學會要是有小學班主任、中學班主任、婦產科醫生,你爬也要爬去同學會。”造成這種“浮夸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中的許多專業辯手有的已轉型成了“電視明星”,廣告代言接不停;也有的成了“辯論藝人”;再不濟的都是網絡大V,每一次網絡直播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不可否認,《奇葩說》流行起來之后,涌現了相當一批“辯論界的star”,推動了高校、民間的辯論,客觀而言,辯論專家們的傳播型言論,對于高級辯手或思辨力極佳的研究型人員來說確實可能會有好處,但對于大眾辯手,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廬的新人,或者是對辯論一知半解的普通群眾來說,不僅作用不大,甚至還會被推到相背離的境地,他們會覺得“黃執中/馬薇薇說過某某結論,所以就應該這么做”。不是說專家們的說法是錯的,只是境遇不同,解讀的方式自然千差萬別,若是經驗少的,便會認為“大神說的當然都是對的”,這就讓人不可避免地陷入“明星專家”們一手建起的“軸心迷障”。
若是作為媒體傳播的內容,文化類節目諸如:《百家講壇》、《經典詠流傳》等,自然是優秀的綽綽有余,但若是將其置于“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又不得不讓人對此產生質疑。“快餐式”的網絡生活里,大家看完一則訊息,感嘆一聲,點個贊,“新聞點”就如同一粒種子掉入大海,亦或如一陣大風吹過,充其量飄下幾片枯葉,平息地又快又靜。
雖說當今社會,微博、微信等各類大眾媒體都十分發達,要使一件事得到快速傳播或發酵并不難,但每日形形色色的“頭條”太多,傳統文化的新聞點要想“脫穎而出”,談何容易?通過“專家明星化”來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談何容易?
難道傳統文化在今天需要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提高社會宣傳度、關注度,而“鍍”上新面孔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趙麗蓉老師的小品代表作之一《如此包裝》,講述了一個藝術總監為了節目的花式效果,任意改造經典作品。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本身有其特有的屬性,“與時俱進”并不適用于一切事物。傳統文化要為潮流變身?那與“文化上的左傾”又有何區別呢?(參考“知乎”話題:《當今社會要弘揚、傳播傳統文化有多難?》作者:直宇)
許多人張口閉口便是“科學”“民主”“因時制用”“因地制宜”,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云云,這似乎已成為主流媒體乃至各類“知識分子”深深刻入頭腦中的理論,可自“五四”以來,這類思想就被看成是西方文明的創造,用它來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考察,難免會將其中的許多思想、精神邊緣化,那么所謂的“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又將從何說起呢?
人所面對的環境從時空角度來看都在不斷變化,但外界變了,我們也要全部變嗎?我們肯定有不變的東西,從個人角度看是叫“自我”,人不可能喪失自我。
個人如此,文化亦如此。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繼承性的體現,若是拋棄對“文化正統”的堅守,會不可避免地掉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怪圈,若是由“明星專家”來“引導”,那就是筆者談到的“軸心迷障”了。(參考“知乎”話題:《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否還適應當今社會》作者:西賢齋)
首先,所謂“文化”,是需要大眾逐漸理解和接受的,而文化的研究則需要大把的時間,“明星化”會大量分散專家的注意,使學術圈變得浮躁。
不否認“專家明星化”有著普及民眾知識的作用。但是“明星化”的背后,也會產生一種消極觀念。筆者有一種親身感受:過去在問周圍孩子的理想職業時,他們多 數 會 回 答 :“ 教 師”“ 警 察 ”“飛行員”等,可如今卻變成了“主播”“明星”,一些家長甚至引以為傲。可見“一夜爆紅”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群體的“夢”,這種“浮夸”“張揚”的心態已經屢見不鮮。
其次,專家聲譽的建立,應靠扎實有效的文化研究,需要專業性判斷,還需要時間的檢驗。“明星化”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大眾媒體對文化成果進行包裝和炒作,可以說是一種“冗余”,不但不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播,還有可能把本來有一定價值的文化成果扭曲為嘩眾取寵的理論和學說。
再次,許多“專家”將媒體濫用的一些頂級修飾詞用來標榜自己,諸如“資深”“特級”等,有的熱衷于在各類媒體上頻繁拋頭露面,對不屬于其專業領域的熱點話題也隨意頂著“專家頭銜”評頭論足,亦或是參與五花八門的活動,這很容易便會造成輿論的歪曲。
此外,“明星化”與“市場”是緊密相連的,一旦“專家明星化”,自然要考慮到“觀眾”“收視”,因此許多“專家”為了博取眼球,會挑一些“宮廷秘史”“權術謀略”等方面的內容。誠然,收視率提高了,但這無法培養真正的學術氛圍,也不利于優秀、經典文化的傳播。
相信定會有人對該論點如此辯駁:新時代下文化圈不應再提倡學者“兩耳不聞窗外事”“板凳要坐十年冷”般“苦行僧”式的研究生活。
誠然,我們需要將晦澀難懂的知識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的人。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我們還是需要執著于文化研究的專家們。試想,若是沒有始終如一恪守“冷板凳”的境遇,又怎么會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說出讓人終身信服的話呢?
文化傳播需要“活力”,但前提是專家深厚的文化知識儲備和專業的文化素養。“明星化”效應背后的“包裝過程”已經使“文化”本身變得不純粹了,因此“專家明星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而言是不利的,其背后的“軸心迷障”效應更是需要得到正確的清除和指引。
反躬自省,文化需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