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燕
(蘭州市教科所,甘肅 蘭州 730046)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詩詞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產物,集繪畫美、音樂美、思想美、意蘊美于一身,因而詩詞教學一定要關注其“美”。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觸摸到《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兩首詩歌的美呢?
詩歌語言凝練,形式精致,講究韻律和節奏。如《金色花》這篇散文詩不適宜過度分析,最好只教學生反復誦讀。
第一步,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基本的感情基調。全詩是以孩子的口吻表達對母親的依戀之情,語言簡潔、清新、細膩,讀時應當語氣輕盈,語速歡快,讀出句子中“笑嘻嘻”“暗暗匿笑”“悄悄地開放”這些詞的感覺,身臨其境,情感隨之跳動,讀出味道。
第二步,加以想象。三個生活場景非常美好,當媽媽沐浴后濕發披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在小院做禱告;當吃過午飯,媽媽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樹的陰影落在媽媽頭發與膝上;當黃昏媽媽拿了燈去牛棚,孩子的突然出現。學生應當邊誦讀邊感悟這一幅幅美好畫面,初步感受泰戈爾詩歌具有宗教氛圍的愛的氣息。
第三步,讀出抒情節奏。從整體看,柔和甜蜜的歡喜,孩子俏皮的跳動,靜謐氛圍的沉靜。指導學生讀好這些情緒,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心理體驗,字句的美妙自然顯現,根本無需對文本細割、分析。如此原汁原味地教學生誦讀,在聲音、意境的感染下,還原詩歌一個有機的整體。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在審美教育中,當學生有一定的認識后,隨即而來便是如何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感知理解串聯成完整的藝術形象。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三個場景依次是: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媽媽讀書時,孩子投影于書頁;媽媽拿燈去牛棚,孩子突然恢復原形。在這里,我們借助場景的描繪,展開想象,讀到了詩歌中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安詳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深入品味,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著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同時,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沐浴后禱告、窗前讀《羅摩衍那》,保持著一種沉靜、安詳的性格,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
再看《荷葉·母親》第四自然段,閱讀此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感受畫面所營造的景致之美。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描繪了夜雨后兩缸蓮花的情狀,景致美,畫面美。一白一紅,白蓮在繁雜的雨點的摧殘下凋零了,“白瓣兒小船般散漂在水面”,那小小的蓮蓬和淡黃色的花須孤零零地留在梗上,凄清、冷落。那朵初開的、亭亭玉立的紅蓮,是高雅、清芬、瑰麗的形象。從審美的角度而言,亭亭的紅蓮自有蓬勃茁壯之美,消逝的白蓮又何嘗不是生命的自然之性?所以,在對比中的厚此薄彼,窄化了學生的思維與審美。
學生為什么要欣賞文藝作品,為的是要啟發心靈,實現一個完美的人生。閱讀詩歌,領略詩人的情思,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才是完成了文本對學生美的教育和感染。
《荷葉·母親》一詩中“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遮攔天空下的蔭庇?”詩人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生動場景所感動,從而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表達了對母親的贊美之情。詩人擷取生活中細小的物象,捕捉剎那的靈感,抒發內心豐富的情感,蘊含著深深的哲思。
語文教學是富有生命力和豐富情趣的,語言的豐富表現力會帶給學生美好的享受和感悟。詩歌的教學只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還原詩歌的原汁原味,借助想象體會畫面意境之美,感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與情思,方能準確解讀,讀出詩歌之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