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林
(張家川縣大陽學區南山小學,甘肅 張家川 741500)
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好壞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筆者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所有理論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
如,教學《認鐘表》一課,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整時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學伊始通過創設龜兔賽跑誰贏了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看時間的需要,并利用已有知識試認時間,在此基礎上展開講授。其次,課中注意在大情境中創設不同的小的問題情境:懶貓參加森林運動會看到的龜兔賽跑、小豬參加森林運動會的時間、幫懶貓修鐘表,使學生對探索新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探索中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發生碰撞,促使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也能積極思考、積極討論、積極交流。
數學的教學內容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計數時,我采取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像粉筆,2像鴨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鉤子,6像口哨,7像鋤頭,8像葫蘆,9像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動作操作。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環漸進的探究過程。學生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建立豐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滿足了學生的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如叫“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教師問:“哪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學互相檢驗一下,看看畫的對不對?在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在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的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好動也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游戲恰恰符合學生這一特點。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材料內容,恰當引起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探索和應用知識。使學生在數學游戲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游戲中品嘗獲得成功的樂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啟發了學生的創造力,為他們學數學和愛數學創造了條件。如學習觀察物體時,我先讓學生學習做玩積木的游戲,一個學生說口令,一個學生擺積木,通過多次的游戲,讓學生很快學會在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的表面是不同的。
在教學中,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游戲中學數學,能把學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口算練習時,常用的有視算、聽算、對口令、開火車等,在增加“打手勢”、“悄悄算”、小組競賽、“森林醫生”、“口算大王”、“優秀郵遞員”等,氣氛更加熱烈。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為主要形式,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直觀生動,給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上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理解和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性、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