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超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實驗小學 安徽 淮南 232100)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被大家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然而教學依然被限制在“傳授—接受”的模式之內,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充斥著我們的數學課堂,“高投入、低產出”仍然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象,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模型思維,對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努力探索提高學生數學模型思維的方法與策略,有利于促進我們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首先,我們針對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模型思維培養的分析與研究,符合我們新時期教育理念與改革的需求。其次,通過對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模型思維的培養,可以解決當前數學課堂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也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最后,進行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模型思維的研究,可以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改革和創新帶來思路和幫助。所以,進行小學階段高年級數學模型思維的探究,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價值。
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模型思想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有用心探索,并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培養效果,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注重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建模興趣。俄國的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對某一件事情沒有興趣,而卻強迫他去接觸和學習,那么這件事情必然會扼殺學生進行學習的主動意向。”心理學中也認為,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么學生就會通過學習得到內心的滿足。基于此,我們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就必須思考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建模興趣。而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卻高于生活的同時,也在為實際生活所服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從而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對生活事件的理解和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數學模型思想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時,我按照“分數乘法的意義”這一概念為學生模擬了一個現實生活中分蛋糕的情境。提出問題:“小明過生日,請到了3個同學來家里做客吃蛋糕,小紅分到了2份,小雨分到了1份,小明分到了1份,那么大家知道這3個同學“一共吃了多少份嗎?”,這時學生就會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原有的知識和模型為基礎,經過獨立思考、自主計算與驗證、小組交流等環節得出結論,加深了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2.2 注重數學模型的運用,樹立學生的建模思想。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遷移,通過知識遷移建立數學模型,從而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現實生活中的圓柱體模型,并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尺子測出圓柱體的高度與底面圓的直徑,然后記錄下來。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做好的圓柱體模型,并出示圓柱的展開圖:學生就會發現圓柱展開后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組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就會發現模型: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不難看出,學生通過在現實生活中搜集數學模型,不僅可以感受數學模型在生活中的真實應用,而且樹立了主動建模的良好習慣。
2.3 注重舊模型的利用,促進新模型的建立。在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中,概念、公式等都可以被看作是數學模型,并且這些模型逐級建立。例如,學生一般只有先進行加法計算的學習,才能進行減法計算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減法計算的講解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加法計算的運算模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加法計算的舊模型,嘗試進行減法計算。
利用數學舊模型,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學生完成舊知識的鞏固,以及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性。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積極提倡的。因此,學生利用已學習的舊模型去解決新模型的問題,就達到了溫故知新的目的。
總之,我們對學生進行模型思維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而且要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在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著素質教育的東風,積極創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與內涵,努力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