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波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沽河街道中心小學 山東 青島 266600)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和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而實施素質教育,就要講求科學的教學藝術,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思維,挖據學生潛能,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保證教學的高效和成功。下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幾點做法:
創造性思維是每個人,每個兒童所固有的,需要的是把他們提出來,并加以發展。而興趣是創造力開發的源泉,濃厚的興趣可以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誘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發展。我在數學教學中,注意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的情景,對提問、板書、語言表達、練習設計都要下一番功夫周密考慮,使學生產生興趣,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誘導學生的創新力。如在講授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已經能夠求出面積的圖形。有的學生拼成了長方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等腰三角形。拼成長方形的,在已求出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誘導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和三角形的底、高、面積的關系。這樣,學生自己就容易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則及時提問平行四邊形面積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的?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怎樣求?對拼成等腰三角形的,要鼓勵學生拼成一個已經能夠求出其面積的圖形。同時,對那些拼擺成功的學生及時表揚,動腦思考回答問題的不失時機地稱贊,對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的也要鼓勵。
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去積極地思考,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興趣誘導創新,使學生獲得了創造性知識,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提倡學生質疑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好方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重要標志。數學是由問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離不開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給學生創造氛圍,使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以此啟動其創新能力。
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于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如講授梯形的面積后,許多學生囿于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教師激疑:還有與課本不同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變得躍躍欲試,并先后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新。
教師還應該巧妙地導疑。所謂導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如講授比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你會想到什么性質?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么在商不變性質中“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問: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緒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云,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他們的聯系與區別,牢固的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
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對積極質疑的學生給與表揚,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抓住典型,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通過上述措施,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促進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的預習、聽課、復習,學會有計劃、有規律的學習生活,有效地安排學習時間,以此提高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
如在講授新課開始,要求學生把與新知識有關系的舊知識進行復習,然后在自學例題;先把答案捂住,再根據所給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不懂的地方記下來,最后研究課本答案。對疑難問題或有更好的解答方法的拿到課堂上重點解決。
總之,在這知識經濟時代,學生要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從小打好基礎,這就要抓好基本素質的培養,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開發自身的創造力,采用最科學的教學方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