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德
(福建省安溪藍溪中學 福建 安溪 362441)
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中,存在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價值觀的教育意義重大,它關系著學生今后思想的發展走向。歷史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然后努力提升歷史教學效果,這樣才能夠將歷史課中的價值觀教育做到位,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為今后的人格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合格的接班人。
1.1 價值觀教育方法落后。由于很多高校并不重視歷史學科,認為歷史是副科,歷史教育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這樣的思想觀念導致歷史學科的教育方式還處在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大部分高中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講臺下被動地接受。這樣枯燥與單一地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也就無法從中產生價值觀的共鳴。歷史教師如果對于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沒有深入的講解,學生會處于不理解狀態。綜上所述,傳統的教學方式目前不能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因此,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群體的特點,尋找符合當前形勢的教學方法很重要。
1.2 價值觀教育意識淡薄。中國自古以來對歷史便很重視,因此古言說讀史使人明智。高中歷史雖然不能夠讓學生詳細了解我國發展的各個階段,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高中歷史可以滿足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高校認為歷史在高考分數中占的比例較低,因此并不重視歷史教育,學生不應該歷史學習中花費過多的精力,歷史教師的教育內容僅僅是歷史事件的記憶、分斷和理解,而課本中歷史事件對人們產生的精神影響及價值觀導向的內容教師卻并不加以引導。有些教師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在歷史教育環節中只要求學生掌握考點,讓閱卷老師打出滿意的分數即可。這樣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無法引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的理解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高中歷史在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1.3 價值觀教育脫離實際。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一向重理論輕實踐,這是教育環節的一大弊端,產生這種弊端與諸多方面有關,如學校的教育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等。文明在不斷發展,具備生命力的優秀文化都是與時俱進的,因此很多傳統文化需要加入時代精神,傳統的價值觀在現代社會的應用中也可能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教師總是只講述歷史局限下的文化及精神,而不將其中的內容引申到符合當前社會的層面上去,會使得學生對教育內容難以接受,從而降低價值觀的教育效果。
2.1 重視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教學。實踐方能出真知,知識的講述無法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歷史,學生也就無法貼切的感受到真實情感。目前我國保存了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包括戰爭年代的遺址以及古代的各種歷史檔案,很多博物館都會對其進行展示。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參觀走訪這些博物館或者文明古跡,通過現場講解讓學生們真實感受到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目前的生活進行反思,或者開一個討論會。當學生能夠將價值觀合理應用于現實生活,學生的價值觀才會逐漸穩固,實現精神的升華。例如:教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可以帶領學生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進行感受,讓學生切身了解當時發生的事件,及時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題目是:作為一名中國當代青年如何看待這段慘痛的歷史?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段歷史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2 加強對價值觀教育的重視程度。完成一件大事,首先需要對這件事給予重視,端正自身態度,只有正確的態度才會引導事情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校上下都應該對價值觀教育給予重視,不要將歷史僅僅當做高考劃定的教育學科,因為歷史這門學科蘊含的意義遠遠超過課本本身。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歷史教師首先要有一個端正的心態,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人格,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發展。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二課《抗日戰爭》中主要講述了日軍侵略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極大災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發其民族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而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
2.3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隨著我國教育不斷改革,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教學需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比如使用多媒體的形式講述歷史,通過播放影像資料,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的變遷。例如;在必修一第四單元第三課《祖國統一大業》中講述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教師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絡查找大量有關香港回歸以及近十年香港飛速發展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利用多媒體設施播放給學生。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知識的動力,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按順序備課,在下節課中進行講述,老師在旁邊進行補充,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豐富歷史課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知識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