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素娟
(貴州省務川縣柏村鎮中心完小 貴州 務川 564300)
主體性教學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小學生內在心理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以塑造和建構主體自身為對象的實踐領域。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呢?
由于數學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嚴密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注意語言的嚴謹性,為了避免出現錯誤,上課時給人的感覺總是小心翼翼,很自然這樣的課堂對學生會造成壓抑,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思考問題的速度也會減慢,影響教學效果。要讓學生主動發展,發揮主體作用,就要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科學表明,輕松的心境能使人思維敏捷,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偶爾使用一兩句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因為幽默本身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幽默還能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為了讓學生能夠集中精力上好40分鐘的課,愿老師多用幽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輕松獲得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封閉,其典型表現就是以教案為本位實行計劃教學,每節課無一例外的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案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而新課程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種封閉系統,也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品質,“圓的周長”這節課的處理上,我沒有過分強調課的完整性,而把整個重心都放在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上,那就是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時間去操作、討論、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提示圓周率的含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特別注重面向全體,并且在數學活動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擬定了數學活動清單
(1)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動手實驗:量出實物圓形的周長與直徑,并計算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引導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和相除,)填寫實驗研究報告表。
(3)觀察討論:比較各個數據的特點,尋找規律。
(4)得出結論并表達陳述——(周長總是研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驗證、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課程觀念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往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并且學習的核心是“學習的參與”,不是教師給學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教學本身是一種探究過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發生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是發現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注重思維的過程勝于結果,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尋求答案,發現規律。
學生主體生性好動,我們要尊重學生言行,讓他們自主自覺地活動,多進行有意義的、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在課堂中,教師適當啟發講解,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促進學生各種素質的全面發展。如在教學“小數的大小比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用小數表示圖片的涂色部分,然后啟發學生思考:你能聯系以前學過的比較大小的方法比較這兩個小數誰大誰小嗎?在學生說出一種或兩種比較方法后,教師再適當加以引導,組織同學們討論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比較方法,學生很快找出了四種不同的比較方法:①看圖比較;②把小數化成分數后再比較;③把小數擴大成整數后比較;④運用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比較。這樣學生既學會了課堂知識,又養成了自主探索、積極進取的良好思想品質。另外,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以便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長此下去,學生受到教師的尊重,有了問題意識,善于問、敢想敢問、敢議敢說,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好氛圍、好市場就不期而到了。
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那種重教法、輕學法的狀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去發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已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學具、教具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數一數、說一說,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總之,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的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