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艷
(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育才小學 河北 石家莊 050200)
幼兒園建立合理的常規是幼兒一日活動的保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第九條“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其中明確了良好常規在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獨立解決生活問題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引導我們去反思傳統的管理行為與幼兒主體發展的存在問題。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常規管理卻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將常規依然看作是教師管理、控制幼兒的主要手段,強調常規對幼兒的約束作用,強調幼兒行為的整齊劃一與服從指令;幼兒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條不絮的開展,并且可以豐富充實,老師牽著走為主,幼兒沒有自主處理自己的行為糾紛、獨立管理自己行為的能力,脫離了老師的管理,他們將不會自我學習,不會獨立交往,不會獨立應對生活。
2.1 教師評價促幼兒行為常規。培養良好的常規,必須經過反復的訓練包括經常性的常規訓練、專門的常規活動訓練和個別常規訓練。而在這其中,評價是使行為訓練內化為幼兒的規則意識,獲得自主發展的有效措施。教師肯定性的評價在增強幼兒的愉悅情感的同時,強化了幼兒對行為的意義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強化使行為成為了習慣,更使行為內化為意識,主體獲得了真正意義的發展。在幼兒進餐時老師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幼兒,注重糾正幼兒進餐的習慣,以表揚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凈等的具體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進餐文明,良好的習慣也形成了。
2.2 專題教育活動中實現幼兒的主體發展。
①重體驗與表達。教師根據教育的目的,有計劃的開展主題活動,教師依據平時的觀察和常規教育的目標,準備各種不同學習性質的活動幫助幼兒將原有生活經驗與特定活動相聯結,活動中鼓勵幼兒主動關注事物,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重視支持性語言環境的創設,鼓勵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工作,踴躍討論一些真實的生活經驗或時事等,強調活動中幼兒的真實體驗與表達。如在“環保活動——垃圾分類”中教師先讓幼兒尋找、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廢紙、易拉罐、鐵品、玻璃類、橡膠、塑料制品)、不可回收的垃圾(瓜果類、食物的殘渣、蔬菜類、家禽類、廢舊電池),接著讓幼兒在游戲中區別,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記錄,最后將內容與同伴教師進行“系統”表達。在專題教育活動中幼兒獲得了良好的衛生常規。
②嘗試與分享。在各類活動中,教師都會注意讓幼兒在嘗試中學習,在分享中領悟。教師注重提供多種機會,盡量讓幼兒在活動中自行規劃、思考、表現,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分享,以加深幼兒的理解。如在自理活動《誰最整潔》中,教師為幫助幼兒學習整裝,培養自信與合作,先和幼兒一起玩照鏡子的游戲,激發幼兒興趣,后又讓幼兒自己嘗試整理服裝,再一同分享,集體學習加個別指導,最后才達成游戲規劃。幼兒專注而投入,體現了自主學習的優勢,常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教師的常規要求將會逐漸內化為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3.1 重視過程與整合。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因而在常規教育活動設計中我們還注意多種領域的融合,重視過程,重視差異,通過對多樣化活動的開發與創新,促使各種活動高度結合。如健康教育活動中,一方面教育幼兒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與他人融洽地相處,另一方面又為幼兒設置情緒宣泄角,讓幼兒情緒得到疏導,同時也發展表達能力;對于剛入幼兒園的幼兒,我們將前后作為一個整體看待,開展了豐富有趣的入園前親子活動,通過參觀、游戲等加深了教師與幼兒的感情。為入園后的常規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認為“任何活動都應避免只站在領域知識的基點上而無視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進行活動選擇延伸”,常規教育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同樣應遵循這一原則。
3.2 在傳統的常規教育中注入新理念,講解示范、榜樣作用、隨機教育等是我們在常規教育中經久不衰的教育方法,如何使這些老方法煥發新的光彩,成為促進幼兒主體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們在當前的常規教育中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問題的核心仍然在于我們在使用這些方法時將幼兒擺在什么位置上,榜樣應是當代幼兒心目中認同的榜樣,而不是我們成人認為理應是榜樣的事物;因此,文學作品、示范行為等都應該來源幼兒身邊的人和事。隨機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學會觀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賞孩子,在理解和欣賞中發現孩子行為和思想上的閃光點,并施從及時的教育引導。
常規不是不變的,常規教育應該是不斷發展的。而幼兒的心靈是一塊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辛勤耕耘,未來的幼兒將是生活的主人,他們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學習、懂得與他人共同生活。一定能把幼兒園的常規和常規教育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