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發明
(四川省梓潼縣白云鎮小學校 四川 綿陽 622153)
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教學,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完全處在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生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來完成學業,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很難適應新的學習和工作需要。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是一種無知監控的學習,培養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地感知教材,學習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書本上的科學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并能夠運用于實踐才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目的。
任何科學的發現無不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小疑而小進,大疑而大進,因此,在小學科學課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讓學生多提幾個為什么,學生有了問題,才會主動地去探究知識,這是學生求知、學習的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提問。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質疑的勇氣,使學生敢于質疑,要多留一點空間給學生去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很快的將答案提供出來。相反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旁敲側擊,拋磚引玉,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呵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允許學生爭辯,鼓勵學生質疑,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的意見,為學生創建一個自由交流、辯論的舞臺。
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實踐是探究式學習的靈魂,我們應針對學生而言的“實踐能力”著重強調學生的實驗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總體素質的首要目標之一。實驗教學中,我們應采用多種形式的實驗探究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采用多種形式的實驗探究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實驗課探究中,應不斷抓住良機指導每個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記錄實驗數據,自覺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盡量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各種想法、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這樣對于多數探究活動課來說,探究的過程比探究的結果更顯得尤為重要。
學習有價值的科學才是正道,科學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教材和課堂,更應該貼近生活,應用到生活中去。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用生活中的小經驗來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學以致用,通過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以課堂講到的“用梳子梳書自己的頭發,然后把梳子靠近塑料片和頭發”現象為例引出靜電效應,引導學生們探究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激發學生們的熱情,從而引出學生們生活中遇到的“脫衣服的電花、脫帽子時候的頭發會跟著跑”等生活經歷,進一步加深生活實際與科學探究的聯系和認知。
一次不經意的表揚有可能會激起學生千百次的希望。教師的表揚會很大程度上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吝惜自己的表揚,時常鼓勵小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做到包容孩子,允許他們犯錯誤,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慷慨地贊揚學生,讓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充滿好奇與希望,更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勁頭。
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把德育教育附著于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學科的綜合性、生活性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緊密結合,達到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在日常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抓住品德與社會學科“生活性”這一重要特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例如可以在科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穿插進科學家的美好思想品德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貝林格爾寧為了不讓假的化石流傳,下定決心要燒毀自己嘔心瀝血轟動科學界的著作,耗費余生的精力且瀕臨破產在窮困潦倒中辭世的故事教育學生養成誠實的美德。將德育點、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艱巨且重要的任務,要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探究的思維、加深理論理解和實際運用。教師要充當科學課堂的引路人引導學生發現探究活動中蘊含的科學規律,逐步建構和提升科學概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