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巧
(貴州省貴陽市楊惠小學 貴州 貴陽 550002)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數學思維能力是促進數學學習的重要前提。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低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了影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能力的一些要因素,歸納了一些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在結構和教學理念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程度的調整。為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可以充分的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原理,并可以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發展。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流能力。
2.1 注重教學情境的創新, 激發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特征還處于成長階段,受非認知性因素的影響還較大.所以,教師必須根據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注重非認知性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注重創建良好課堂情境的創建,通過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課堂角色,共同營造出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這節課程的講授時。首先,教師引入問題“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見過哪些圓形物體或圖案?” 學生觀察課本并進行小組討論之后匯報交流和發言,如“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汽車的方向盤、車的輪胎等都是形成了圓形”,因此不難看出,把我們的數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踐相聯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們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不難看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圓的規律”而形成自己的認知與理解,通過自身的理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進行課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2.2 注重知識的轉化, 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理和學習能力還處于增長時期。所以,對數學中的一些知識不能不能進行快速的解決和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習題來鞏固知識,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去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講授《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解決。第一:“公園修建了一個圓形的花壇, 并沿著花壇的四周圍起了一圈的籬笆, 請問籬笆有多長呢?”學生:“可以用繩子圍著籬笆繞一圈, 再把繩子的長度測量出來, 這個長度就是籬笆的長度。”第二:“怎樣才能求出圓形紙片的周長呢?”學生:“把圓形的紙片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圈, 就可以知道周長了。”
通過不斷的“猜測、操作、驗證、總結”, 學生就會發現圓的周長總是自身直徑的三倍多。通過這個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數學概念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2.3 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一個認知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愛好或是喜好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進行學習,學生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對哪個科目感興趣,就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往往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學習,而作為教師就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并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并做好引導工作的基礎上,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讓學生的主動的參與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去,從而讓我們的課堂變得高效和有效,只有這樣才能顯著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數學學習的特點為出發點,盡可能的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向實際生活轉化,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發展。其次,我們要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要通過情境的有效創設用生活實踐代替課本中枯燥乏味的練習,要把抽象數學知識向生活中融合,增強學生的數學體驗,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