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通全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燕洞鎮龍田中心小學 廣西 河池 547506)
在小學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新的問題和矛盾,這給我們的小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要做好隔代撫養兒童的心理健康工作就必須積極的探索并解決出現的具體問題,就必須革新傳統的教育方式,以此來促進農村隔代撫養兒童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
當前絕大部分隔代撫養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心理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性格孤僻、內向、不善交際。部分隔代撫養兒童往往性格比較內向,表現的不合群,不能和其他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甚至產生了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不難看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隔代撫養兒童年幼時被迫離開父母,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親戚養育,普遍缺乏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所以隔代撫養兒童尤其是農村隔代撫養兒童就會長期處于孤獨寂寞狀態,也就導致了其性格的孤僻與內向。
1.2 學習熱情不高,甚至產生了厭學、逃學的現象。孩子的天性是生動活潑的,由于隔代撫養兒童父母經常在外打工,對學兒童缺少必要的監管,所以隔代撫養兒童的智力普遍較差,學習興趣普遍不強,尤其是當遇到學習困難無人輔導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次隔代撫養兒童和部分家長不能正確面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的打工者甚至認為沒有文化,沒有文憑,依然能賺到錢,這類思維對常隔代撫養兒童的學習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甚至出現了逃學、輟學的現象。
1.3 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歸屬感。自卑心理的出現是人際間比較的結果。農村隔代撫養兒童如果看到其他同學有父母的陪伴、關心和疼愛,而自己長期處于缺乏父母關愛的狀態,相比較之下就會感到失落和自卑。這種心理在形成之后,隨著父母進城務工的時間逐漸延長,不僅不會減少,而且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2.1 要堅持以人為本。學生作為小學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主體與主要對象,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就一定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教育觀念,通過增強自身的服務意識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同時在具體的管理工作過程中,我們還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并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同時為學生創造創新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后,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培養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良好心理。
2.2 對工作內容進行創新。我們要做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就必須對工作內容進行創新,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必須結合國內外的新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并根據工作目標的變化對工作內容進行不斷的創新,隔代撫養兒童大部分為00后,所以要結合現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強化宣傳和實踐,從而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這對提高他們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
2.3 對工作方法進行創新。當前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為核心目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其次,我們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學情,不同的教育背景育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在教學期間對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教育育積極的疏導,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學習、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從而促進我們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
2.4 完善家庭教育,發揮祖、父兩代人的教育職能。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選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充分考慮祖父輩監護人能否勝任兒童的監督管理職責。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及時的與孩子的祖輩進行溝通,可通過書信、電話、往返的形式來了解情況與孩子經常交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并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解決。
總之,我們只有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我們的教育方法,才能夠讓我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發展,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所以,創新教育工作方法,是提高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這對留守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