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灶賢
(廣東省廣寧縣南街鎮中心小學 廣東 廣寧 526300)
有一句箴言這么評價寫作的行為:"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去創作幾十秒就能閱讀完的內容。"作為教師,每天評判的作文有成百上千篇,學生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從其中脫穎而出,獲得足夠的青睞,作文就必須有一個吸引眼光的開頭。好的開頭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我們需要教導學生如何為自己的文章創造一個漂亮的開頭,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才有可看性,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章。
當小學生經歷一段時間的語文學習之后,擁有一定的遣詞造句能力,作文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在學會文字應用后,教師就需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積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這個時候訓練其開頭寫作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1]。
作文的開頭是基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們將自己的想要表達的東西能夠寫出來,為文章的整體創作起到一個好的引路作用。結合當前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還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當前的寫作難點集中體現在結構不合理上,結構的安排對最終的寫作質量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為了能夠改善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合理的進行引導,讓學生構架出一個可以合理引領全文結構,保障敘事流暢的開頭,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和寫作質量[2]。
作文開頭可以分為四類:起興式、排比式、名言警句式和直奔主題式。讓學生掌握這四種作文開頭創作類型,就能幫助學生寫出好的文章。
2.1 起興式。起興式這種開頭需要明確主旨,在開始便感染讀者,學生需要構思一個具備詩意的段落作為作文內容的開場,以便引起閱讀者的興趣。我曾經批改以"生命真諦"為主題進行寫作的作文時看見一個這樣的開頭:今天風和日麗,蜜蜂和鳥兒飛行在花叢和天空中。這個開頭就明顯不合格,它沒有顯現出和主題"生命真諦"的聯系,讓人感覺有些偏題。于是我特意和這名學生交流了一番,在我的建議下,他將開頭改為了"蜜蜂在花叢中取粉采蜜,燕雀在屋檐下銜泥營巢,我看著自然中的萬物每天忙忙碌碌,不禁思考,生命意義在于何處。"改后的開頭很好的引出了"探尋生命奧秘"這一話題,而學生也可以順著這一話題延伸出"生命真諦"這一寫作主旨,這種開頭就起到了良好的統領全文的作用。
2.2 排比式。排比式開頭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文勢流暢,為整篇作文起到一個提挈下文的效果。學生采用排比式的開頭可以保證作文節奏和文意指向的明確性及穩定性,比如在一次"以贊揚你的老師"為核心的主題寫作中,一名學生寫道:"您不是蠟燭,卻為我們帶來了光明;您不是泉水,卻浸潤了我們的心靈;您不是太陽,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這排比句式的開頭就用的十分漂亮,不僅凸顯出"贊揚XX"這個作文寫作標準,同時為下文的創作點明了方向。
2.3 名言警句式。名言警句式開頭可以增加作者自身觀點的可信度,加強文章的學術氣氛和文字感染力。在寫作中,我會指導學生根據寫作主題在文章開頭以"XX語,XX說過"的方式為來強化文章的氛圍渲染程度,如在一次以勞動為主旨展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們就以"列夫·托爾斯泰說過:'脫離勞動就是犯罪。'"或者"高爾基曾言:'真理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人們前進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階梯,真理都是從人類的勞動中產生的。'"這類方式進行文章寫作,這使得文章在觀感上就顯現出一股相當專業的感覺,也讓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大加強。
2.4 直奔主題式。直奔主題這種開頭創作是出于寫作者自身的文采或者詞匯量不夠而創造的方式,在一次關于"敘述生活中的某件小事"寫作教學中,一名學生因為始終沒法向其他同學一樣列出漂亮的排比句式,也不知道什么和主題相關的名人名言而倍感苦惱,課程過半還沒有下筆,于是我建議他在開頭不要綴文過多,采用倒敘的手法點出是什么事,直奔主題,然后在講述事情的發生、經過和結果,于是這名學生寫到:"我今天因為忘記買調料被媽媽狠狠罵一頓,我心里非常不舒服……" 直奔主題式的開頭相較之下沒有起興式或者排比式漂亮,也沒有名言警句式那么有感染性,但它勝在不蔓不枝,主旨明朗,雖然并不算好看,但能保證文章方向的穩定,起到啟合的作用。
通過以上四種作文開頭不難發現,好的開頭語段需要具備亮明文章中心這一作用,只有做到開宗明義,才能激起讀者對文章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作文開頭寫作指導中,我常常告誡學生,作文的開頭創作需要有引導全文閱讀的功能,而要寫好這樣的開頭,學生就需要認真構思,對文章的寫作有清晰的脈絡,遣詞造句能力強的學生,我會在作文教學中建議他們使用富有節奏感的起興式和排比式開頭,文字運用力較弱的學生,我則教導他們使用名言警句式和直奔主題式開頭。
在以往的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一直以來都不是非常的理想,不僅程式化、模式化的情況嚴重,而且敘事結構非常松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少必要的創作經驗和知識所致,為了解決這樣的教學難題,教師就應當在作文教學中,強化學生對作文開頭創作的掌握能力,讓學生了解不同開頭創作的類型,以此作為學生作文寫作不可或缺的基礎,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