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清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闇門灘學校 青海 西寧 8101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等一些材料中,曾把這些稱之為核心概念,但嚴格意義上講,稱這些詞為“概念”并不合適,它們是思想、方法或者關于數學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是學生數學素養的表現。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高于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于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小學數學對人的數學素養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為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提供了可能。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單一,呈現方式靈活,許多數學思想、數學法則和數學規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許多數學問題都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數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現象的翻版,直接顯示出生活意義。小學數學也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可以促進人的思維的發展,并體現出時代的整體特征。這些因素正是形成數學素養的先決條件。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 在“數”的學習中全程貫穿問題解決。恰當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新知學習的意義;通過問題解決,學生不僅可以順利習得新知,更可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高數學思維水平,提升學習能力。因此,應在“數”的學習中全程貫穿問題解決。
在教學升與毫升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記錄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礎的認識,以及比較表象的比較。在教學中,我借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只有這樣的數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感,發展他們的數學意識。
2.2 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數學素養。例如在教學小朋友排隊題目,小紅從前往后數,她自己是第6個,從后往前數,她是第5個。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一部分學生一時難以解決,教師可以請一部分學生上來排隊示范,發現小紅數了兩次,到時要減去一次,從而解決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畫示意圖解決,用圖表示為:前△△△△△○△△△△后,得到6+5-1=10(人)或6+4=10(人),化抽象為直觀,使問題的數量關系更容易理解,找到簡捷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3 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準備教具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學生在組內或者獨立操作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操作后將操作的結果進行展示的需要。
如:執教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中,在引導學生探究測量面積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時的具體操作是:讓學生用圓、正方形、三角形等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紙條的大小,進而引導學生得出“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教師就周全地考慮到了學生操作結果的展示,那就是為學生準備的這個長方形紙條是硬紙板的。當學生上臺前展示的時候,學生端著的硬紙板會很平穩,不會由于紙太軟而使學具滑落。
總之,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特別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說核心素養反映小學數學教學的魂,應有意識地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學時,體現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新一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建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并且強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務必緊緊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在交流與反思等活動中更好地外顯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