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裔敏
(廣西梧州市新地初級中學 廣西 梧州 543000)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趣味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該學科按照培養創新精神、增強信息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的原則教學。其教學是實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良好載體,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今后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自主學習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信息技術課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交互友好、開放的實踐操作環境,非常適合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只要教師善于設計環境,善于組織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上機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探索,積極地思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例如:在上機操作過程中,每節課都讓一部分學生充當小老師,專門解決同學們上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那么這部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在上課之前先預習,先弄懂問題,好讓自已能幫助到同學,同時也可以同學學習,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順利地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還可以通過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本、網上請教,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演示和瀏覽的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來彌補教材和課堂學習的不足,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性地學習。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主要特點,而信息技術課程理念的指導性要求突出,操作性強,很多實際的任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步驟加以解決,例如:復制文檔的方法可以是右擊鼠標再從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復制,也可以按ctrl+c鍵,這就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供了舞臺。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了情境,激發了欲望,變化無窮的畫面刺激著學生大腦的興奮區,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興奮狀態,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了條件。在進行用畫圖軟件畫圖的課堂教學時,學生畫的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每逢節日,學生用自己的電腦繪畫制成了精美的節日賀卡,送給親戚朋友;學生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動畫等;計算機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神秘的世界,帶進了知識的寶庫,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翅膀,展翅飛翔,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角度探討問題,布置無限制的綜合性任務,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及方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計算機網絡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奇妙的、絢麗多姿的網絡世界。它能給我們帶來便捷,但隨之了全帶來一些弊端,如今在網絡群體中,學生的人數日益見長,QQ、微信,已成為學生比較熱衷的話題,平時也好,信息技術課中教師給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也好,學生都會處于興奮狀態,他們抓緊時間完成任務的同時,偷偷地上網,玩小游戲,上網聊天,在了他們最大的樂趣,然而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所以對網絡中大量的、豐富的信息,大多數的學生不懂得辨別好壞。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這也就要求教師要立足信息技術課堂,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學會采集、傳輸、加工處理信息以及對信息系統與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要讓學生學會對媒體信息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絡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糾正學生觀念,明確信息技術課的實質,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信息技術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上網的好習慣,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從面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中學生信息技術課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標是加強學生的現代信息化意識,培養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正確地獲取、掌握、分析各類信息,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學習意識,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現代化工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因此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