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銘
(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在音樂教材的各類課型中,唱歌課是占有很大比例的。然而,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對于唱歌課的教學存在種種問題,比如:目標設定不準確,教法單一等等。經常見到低年級的老師面對一些較為簡單歌曲的教唱,僅用10分鐘或者15分鐘就完成了教學,把剩余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我選了一節一年級的唱歌課《小青蛙找家》做示范。
講課的第一步是鉆研教材。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還要了解課程所處的位置,與前后教學內容的關聯與銜接等等,深入領會編者意圖。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以及之前已經進行過教學的課程進行了詳盡的梳理。然后,設定教學目標。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中,互為交織,相互補充。我決定確立一條情感線和一條知識線來貫穿教學過程。情感線是:幫助小動物找家,滲透安全教育。知識線是:學唱歌曲,鞏固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音的強弱。
開始上課了。我用小青蛙的叫聲打開音樂課堂。“歡迎同學們來到音樂課堂!今天音樂教室來了一位小客人,讓我們聽聽他是誰?”(青蛙叫聲)此時,教師拿出青蛙布偶,“小青蛙想和同學們做個游戲,請同學們按照老師鼓聲的節奏模仿它的叫聲。請同學們再仔細聽一下鼓聲有什么變化嗎?根據強弱的變化來學學小青蛙的叫聲。小青蛙很開心,認識那么多愛動腦子,善于傾聽的小朋友,它給大家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吧!”(錄音范唱)
在導課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并且,在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聽辨小青蛙的叫聲——叫聲加入節奏——加入節奏和力度變化,很簡捷的導課,學生的能力的在逐步提升。
然后是教唱環節。首先,初聽范唱。老師給學生的問題是: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給歌曲起個名字吧!“聽到了什么?”,是引導學生對歌詞的關注,“感受到了什么?”,是對歌曲旋律的感受。這是唱歌教學中第一次欣賞范唱中應該解決的問題。然后,請同學們給歌曲起名字,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第二次欣賞范唱時,我是這樣給學生任務的:“小青蛙說,我帶來的這首歌和以前你們所學的歌,有一些不同哦,讓我們再聽一聽,找一找吧。”學生馬上發現歌曲有說有唱。隨即,我便引出本課的重難點,“說的部分就是小青蛙回家的路:X X|X X| X X|X X|XXX|XXX |XXX |XXX|,讓我們和小青蛙一起再次熟悉一下回家的路吧!”既有情感的主線,又明晰了知識主線,讓學生饒有興趣的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攻破重難點,為歌曲的教唱打下基礎。
教唱時,我先讓學生用剛才學會的節奏型和我接唱。老師演唱唱的部分,同學們來唱說的部分。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有參與的整體感知歌曲,為學唱做好鋪墊。教唱分為三個步驟,逐步遞進。在“小小復讀機”環節,老師唱一句,同學們學一句,目的是培養認真傾聽,強調唱準確。“我是小演員”環節,同學們跟著錄音在心里默唱,只對口型,不出聲。目的讓學生通過聽音來糾正自己的音準。“我來輕輕和”環節,學生跟著范唱,輕聲唱。目的是培養正確學習唱歌的習慣。由于歌曲比較簡單,通過這些環節的實施,學生基本學會了歌曲。在教唱過程中,多種教法的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使課堂顯得更加豐富和豐滿。
在歌曲的鞏固環節,我的設計是:通過設置情境,加強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音樂元素對不同情緒的表現,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此,我對教材的重難點“X X|X X| X X|X X|XXX|XXX |XXX |XXX|”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解析。這條節奏,前面是四分音符,后面有八分音符的加入。我運用小青蛙回家的心情很急切,所以腳步越來越快了的情境輔助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先是讓學生感覺節奏上的變化,然后結合小青蛙回家的心情很急切,腳步越來越快,離家越近,心中越著急,心情越興奮,啟發學生試著用漸強(正確的聲音力度)的方法,演唱出歌曲中幾個“呱”的變化,表現小青蛙找不到家時焦急不安的神態和找到家時的快樂心情。通過對不同音樂情緒的表現,發展審美想象,培養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而然地使三維目標完美結合。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同時,也是最華彩的部分。
課程進行到這里,學生不僅學會了歌曲,而且可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這時,加入打擊樂器的演奏,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也使課堂更加豐富。
在創編環節,我制作很多小動物卡片,讓學生自主選擇想要幫助的小動物,并為它們設計回家的路線。我把“X X|X X| X X|X X|XXX|XXX |XXX |XXX|”按小節做成了八個節奏卡片,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歌詞和節奏的創編。通過創編活動,拓展思維,豐富想像,給學生充分表現的機會,培養創新意識。
到此,本節課就結束了。通過對這節課的準備和展示,我覺得要設計好一節課,充分挖掘和運用教材非常重要。為了使教學過程流暢,在設定了知識目標之后,要設置一條可以貫穿課程始終的情感主線,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到音樂的審美體驗教學當中,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也使課程更加完整。
在本文的開頭,我強調了講課的第一步是鉆研教材。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還要了解課程與前后教學內容的關聯與銜接。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音樂教師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很困惑。因為之前教過的知識,學生很快就忘記了。我覺得基礎知識好像是產品的功能,教師的講授,就是產品說明書。教師把產品功能告知學生,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卻沒有引導學生去使用,所以沒被使用的功能,怎么能會不遺忘呢?在本課中,我把音的強弱、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之前學過的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運用到歌曲里,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我認為:基礎知識是可以并有必要每節課都進行滲透和鞏固的。一首音樂作品,脫離了音樂表現要素是蒼白的,將基礎知識有機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審美。
在《小青蛙找家》的備課過程中,我有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提升,最珍貴的是在磨課過程中的成長和課后的反思。
這節課在省里獲了獎,但對于我最大的收獲是在磨課過程中的成長和課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