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芳
最近擔任初一年級的班主任,因為很多年沒當班主任了,所以工作起來還有點生疏不適應,什么事都要親歷親為,每天從晨讀到課堂,從課堂到課間,從課間到放學,一整天全泡在班上;從學生讀不讀書到上課講不講話,再到做沒做作業,最后到有沒有打掃衛生全都要管,每天中午、下午一放學就沖進教室,進行出勤、作業、課堂紀律、課間行為的歸納、匯總,然后督促完成作業、談話、批評、教育,自己忙的團團轉,可是收效甚微,甚而好像沒成效,每天不完成作業的依然不完成作業,上課講話的依然講話、睡覺的依然睡覺,課間瘋鬧的依然瘋鬧。此種局面不能再延續下去,那么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方法才能改變現狀,我不管也能讓學生進班就讀書,上課守紀律,課間不瘋鬧,作業按時完成呢?
梁崗老師在《創建幸福教室的35個秘密》中說:班級管理是為了教育,而教育又是為了發展,因此班主任的角色不能是純粹的教育者,學生也不應該僅僅是受教育者,學生應積極參與班級的管理,或者說學生才是班級的主人。班級管理應該是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在自我管理中進行自我教育,進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班主任的職責應該是協調引導,而不能是包辦一切,也不能是幕后操縱,應該給學生最大的自主權。
受此啟發,我認真思考了一下我這樣管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把學生管住、管死而管學生嗎?這樣即使他們表面上俯首帖耳,那這樣有意思嗎?更何況他們還不服管。所以我必須明確我的管理目的是為了學生人格的健全,身心的發展,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之間團結互助,能愉快的進行學習,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召開班會、利用好班會課。班會課是班主任的重要管理手段,科學統籌、精心策劃班會課是班主任帶班的高端藝術,所以我間周開一次班會,利用班會課,進行班級心理輔導和心理問題攻關,通過班級天然輿論氛圍,和相對穩定和諧的心理環境,對全班同學進行心理影響定位,目標設定等方面的心理輔導,和同學們一起分析我們班的特點,長處和短處,一起醞釀討論班集體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要參與這件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班集體的主人,都有義務和責任打造集體的未來。制定目標的過程就是學生受教育的過程,這對學生將起長期的激勵作用,并且這一活動也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
2.利用日記。引導學生利用日記,將一天的情況如實地記在日記中,抱著對自己負責的思想客觀公正地進行表揚與自我表揚,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得好的加以肯定以繼續發揚,做得差的要及時補救,利用這一過程,培養學生不斷提高心理自控,行為自控、毅力自控,磨礪自控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過學生的日記,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習狀況,班級的動態,并根據這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的調整。
通過日記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拉進師生的距離,舒緩學生心理。
3.樹立榜樣。有人說:“播撒一種榜樣,我們能夠時時看到奮斗的目標和參照物。”榜樣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旗幟;榜樣的力量總能在不經意間用他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去感染別人。因此將學生中表現突出的典型樹為榜樣,使教育更具有可感性,直接性和號召力。比如學習成績比較突出的,上課注意力比較集中的,行為習慣比較規范的,樂于助人的,熱愛勞動的等等。時不時在班上表揚這些學生,讓他們成為一面旗幟,感染和影響班上的每一個同學。
4.明確班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為加強對同學們的細節監測評價,我決定制定一系列管理細則。為了使班規更符合實際,更能讓每一位同學參與,我在班會課上采用了民主的方式,對每一條規定都讓全體同學討論,修改后施行。我們先后在班規中關于紀律、衛生、參加活動、好人好事、學習、考試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加分、減分說明,然后制作了班級量化表,從紀律、衛生、參加活動、好人好事、學習、考試這幾個方面,評價同學們一周、一個月的在校情況。這樣同學們就能及時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在學習和生活上更加努力進取,不甘落后。
5.加強對班干部的指導。班干部是班集體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助手,更是班集體的服務員。雖然在班干部的任用上進行民主選舉,動態組合,能者上,不能者下。每位班干部在上任的時候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工作設想,但是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在小學未做班干,所以工作起來時有效性不高,管理缺乏尺度,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和引領。所以要想解放老師,首先得抓好班干部的工作,于是我一月進行一次班干會,明確各個班干部的職責,然后再指導他們具體怎樣去做,使班干增強責任感,鍛煉自己的能力。
通過開展這一系列活動,終于“管是為了不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學生體驗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體驗到了班集體的價值以及自己的價值,如何在班集體的活動中得到實現;逐漸養成了不用我管學生進班就讀書,上課基本上能維持一種良好的上課狀態,課間瘋鬧的現象也有所收斂,作業基本上也能按時上交的狀態,整個班級開始進入一種有條不紊的狀態。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