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倩
漢字是一種民族藝術結晶,加之漢字形體演變復雜,從古至今不乏對漢字形體的研究。20世紀之后,漢字學成為“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成就最顯著的學科之一”①,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漢字形體演變可以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研究,這樣就造成了漢字形體演變研究成果缺乏專門、全面、系統的梳理。關于漢字形體演變方面的理論綜述主要集中在21世紀,黃欣《近十年來漢字理論研究的新進展》(2011)比較系統地梳理了從2010年到2011年漢字的相關理論研究,秦學武《二十世紀以來兩個漢字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史論》(2015)則全面詳細地整理了二十世紀以來漢字研究理論的成果,這兩位整體把握漢字基本理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綜論只涉及漢字形體演變的某一方面,比如李麗紅《漢字簡化問題的研究綜述》(2011)、周園《從漢字構形演變看簡化問題》(2013)等針對簡化問題進行整理;李文濤《漢語言文字規范化研究》系統地梳理了漢字規范化研究的相關文獻;陳靜《漢字形體訛變研究概述》(2007)、羅秋燕《漢字訛變現象總論》(2013)闡述的是漢字演變規律的訛變現象等等。
文章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整理、分析20世紀以來漢字形體演變在原因、規律兩方面的研究理論和成果,從而更加清楚百余年來漢字學在形體變化方面的研究發展脈絡和研究角度,這有利于繼承和創新漢字形體研究優秀成果,有利于清晰把握漢字形體演變研究角度,有利于漢字形體基本理論研究的深化、拓展,對于漢字學建設也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20世紀以來的漢字學研究學者中,在漢字形體演變原因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丁曉虹、鮑賢倫、王貴元、唐劍鋒、史曉丹、馬超和胡長春等幾位研究者。我們通過對文獻進行分析整理,認為漢字形體演變原因的研究集中體現在以下兩類:
1.書寫(材料)對漢字形體演變影響說
鮑賢倫曾在《試論書寫對漢字形體演變的影響》(1985)一文談到書寫對漢字形態演化的作用,他強調書寫的過程對漢字形體變化的影響更加直接、明顯、重大,認為“書寫對漢字形體演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書寫過程中的諸方面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漢字形體的發展基調”②。雖然,鮑賢倫從書寫過程這一個新的角度分析了影響漢字風格和組織結構的因素,但是未觸及漢字演變的內因。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從書寫角度研究漢字形體演變原因的主要有唐劍鋒和史曉丹。
唐劍鋒認為影響漢字形態演變的因素多種多樣,他在《漢字形體演變的內因探析》(2016)一文,從書寫材料等方面對漢字形體演變因素作了探討。在書寫材料方面,他認為“書寫材料本身對漢字形體變化產生不可或缺的規整效果”③,并從甲骨的契刻、青銅的鑄造、竹簡和毛筆的使用、紙張的發明等方面探究影響漢字形體演變的因素。唐劍鋒對書寫材料的探究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不過他仍然忽略了漢字本身的發展動因。而且,唐的文章題目本身就與文章存在矛盾,書寫材料應該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外在因素,不是內因。
2016年,史曉丹《漢字結構的歷時演變——讀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一文重點通過印刷術的發明來說明書寫因素對漢字形體變化產生的影響。
2.他國文字對漢字形體演變影響說
超越了書寫(材料)角度,馬超、胡長春在《六國文字與隸變關系的再思考》(2017)一文看到了各地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對漢字形體演變產生的影響,并且他們通過考證楚系文字的清華簡,發現清華簡上的文字具有明顯的三晉文字的特點。
3.書寫者心理對漢字形體演變影響說
唐劍鋒《漢字形體演變的內因探析》(2016)曾分析過書寫者的心理會引起漢字形體的演變,他認為漢字的字形和結構復雜,人們為了省時省力,在趨簡心理的作用下,對漢字形體進行了改造。另一方面,他還提到人類的審美需求對漢字形體逐漸簡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字作為一種輔助性工具,將其美化不僅易于使用者接受,還富于鑒賞性”④。同一年,史曉丹的《漢字結構的歷時演變——讀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一文也認同書寫者的趨簡心理和審美心理會導致漢字結構和形體發生變化,并以“日”字簡化為例證明“人們在簡易律的驅使下,為書寫簡便,對字形進行簡化”⑤,同時指出“人們在書寫漢字時,會專注于字形書寫的美觀,講求字形的平衡、對稱,這同樣會引起漢字結構模式的變化”⑥。
以上的研究者主要是從諸如書寫材料、文化交流、書寫者心理等外在因素來探究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我們認為外在因素中,比較重要的是書寫材料,因為書寫材料的影響最明顯和直接,文化交流一般只局限在某個地域,書寫者的心理影響比較隱晦,短時間內不易察覺。
下面是對漢字形體演變內因研究成果的整理:
1981年,丁曉虹《試論漢字形體的演變》從文字本身發展的相互矛盾和制約中(形聲字的發展)解釋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丁曉虹從漢字發展的內部矛盾中闡述了影響漢字形體演變的內在因素,這一發現拓寬了研究漢字形態發展和變化原因的視野,使學者逐漸關注漢字發展的內部要素。
2010年,在《漢字形體演化的動因與機制》一文中,王貴元也肯定了漢字的音義作用對漢字形體演變的影響。不過,王貴元分析的角度又比丁曉虹要更廣一些。丁曉虹只是單純從形聲字的產生發展角度來闡述漢字發展的內因對漢字形態變化產生的作用,王貴元又對早期漢字形態形成和演化的原因作了分析比較,早期漢字之所以呈現象形,是因為要用帶有繪畫意味的物象來記錄字形,后來,字形表示物象的基礎被改變,需要用字形表示詞的音義,形聲字大量出現,成為字形的主體??傊中斡杀硎疚锵蟮奖硎驹~的音義是漢字字形發展的內在動因⑦。
通過對漢字形體演變原因方面研究成果的整理,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并不能夠從宏觀整體上把握影響漢字形態演化的因素,有的只是從內部因素去分析,有的又只看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們認為應該采取辯證思維方式,既要看到外部因素的直接作用,也不能忽視漢字本身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全面整體地分析問題。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是華夏文明的象征和標志,是中國古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漢字形體紛繁復雜,各家對漢字形體演變關注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文章以20世紀為起點,從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規律出發,就各自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合整理。對于原因,文章主要歸納梳理出漢字形體演變外因說和內因說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涉及書寫材料、書寫者心理等,內因則是從漢字本身的發展去分析。對于規律,重點梳理了簡化、規范化、訛變三個規律的研究成果,簡化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方法、影響等方面,也涉及最近的關注焦點繁簡之爭;規范化的研究成果與現代化教學聯系越來越密切;對于非常規的訛變現象,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定義、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同時文章也對其中一些觀點進行了評價,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當然由于知識能力的限制,文章還需改進,但希望文章能有助于漢字研究者清晰地把握漢字形體演變研究的角度,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究漢字形體演變的相關理論問題,同時也希望有助于漢字學科的建設。
注 釋
①黃德寬.從轉型到建構:世紀之交的漢字研究與漢語文字學 [J].語言文字應用,2005(3):9.
②鮑賢倫.試論書寫對漢字形體演變的影響[J].紹興文理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1985(4):83.
③唐劍鋒.漢字形體演變的內因探析[J].喀什大學報,2016,37(2):71-73.
④唐劍鋒.漢字形體演變的內因探析[J].喀什大學報,2016,37(2):71-73.
⑤史曉丹.漢字結構的歷時演變——讀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6,18(5):47.
⑥史曉丹.漢字結構的歷時演變——讀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6,18(5):47.
⑦王貴元.漢字形體演化的動因與機制[J].語文研究,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