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龍爽
在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結果執行能力是判斷政府工作中的優劣關鍵因素。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政府角色履行對實現政府主導地位,解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有關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健全和完善。同時,在每階段的探索后,政府也需要對法律進行一些適應性的修正。
(1)對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法律體系進行完善。缺失法律的保護將造成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諸多阻礙,只有把保護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才能有最根本的保障,保護工作才能真正有效開展。
(2)修改現行法律中不適用的內容。任何一部法律法規都體現了時代背景和地域特點,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進程中,隨著階段性的推進和成果的取得,新的成效需要依托法律固定、保障,新的矛盾也可能不斷產生,因此就會出現相對落后的觀點與看法,從而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進程產生影響。
首先,政府需要在相繼實現短期和中期目標后,對現有與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制度性文件開展大清理。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是一個不斷變化與推進的連續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新的矛盾,新的階段是不適用的,這樣的制度性文化需要廢止或修訂,因此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制度有待完善與改進。
其次,經過第一和第二兩個階段,政府必然會取得一定的做法經驗,這些都是這項工作不斷進步發展的成果,他們可以將有效經驗固定下來,這也突出了政府作為制度修訂者不斷固化經驗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完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制度對于保護和發展少數名族文化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和作用。
1.形成統一的保護原則。首先保護要注意維持其“生命力”。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包括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把少數民族文化當作完全不會變動的存在,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會產生原地修補、簡易保存等措施。第二類,是基于對少數民族文化特點或特殊性的認識,把它看作有生命的存在,堅持保護的實質在于維系和延續它的內在生命,增進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具體的工作過程看,第一類認知和做法最終沒有取得較好的結果與效果,從而導致對整個保護過程的認識不到位,最后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其次保護在于維系“傳承性”。近幾年來全州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傳承的總體態勢是:基礎工作不斷夯實,傳承力度不斷加大,文化傳播不斷拓展,基地建設不斷加強。
2.形成長期規劃和政策保障。中央政府應在調研的基礎上出臺諸如《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十年規劃》等時間上涵蓋將來一段時間,空間上涉及我國主要及特殊的少數民族區域,內容上涉及整體計劃和分步步驟的指導性方案。就少數名族當地政府而言,他們應結合本地實際,根據當地文化發展現狀,針對性的對當地的民族文化保護做出長期規劃,其重點不僅要涵蓋一定時間段內的總體計劃和分步步驟,也要涉及到當地民族文化的現存情況的分析、分類、歸納,對有一定社會文化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應及時納入搜集、整理范圍,并對其加以保護和搶救,使其得到合適的管理,最終其藝術特色得以流傳下來。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政府的行為,應該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評價,這也是完善政府角色的需要,同時也是發展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重要舉措,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有重大作用。
1.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中地方政府行為進行績效考核。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成效及業績的評價,目前為止還是表現以官方為主,忽略了社會組織和公眾的評價。本文所指績效考核中經濟指標沒有意義,可以以社會效益作為最主要的評價標準,建立系統的評價體系,引導政府行為的良性運作。可以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2.必須健全和完善行政問責制度。政府權利行使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相關人員“搭便車”、“權利尋租”等利己行為問題,這就就必須建立起比較明確的責任規制及問責機制。特別是作為政府相關行政人員而言,他們作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政策措施具體的執行人員,由于掌握了許多保護資源,其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政府角色扮演的成敗和保護效果的好壞。
市場化和產業化不僅是少數民族文化開發的重要路徑,還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可持續性的重要基礎。但是,保護與開發往往是兩個對立面,如何在保護與開發中拿捏好平衡關系,履行好市場化和產業化監督者的角色,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1.少數民族文化只有與居民日常生活、文化產業發展、文藝創作等深度融合,才能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力、生命力和創造力。苗侗文化特色化。大力倡導和約定在州內舉辦重大活動、民族民間節慶、召開“兩會”期間以及對外窗口和接待等,要求干部和群眾要著民族服裝,營造苗侗文化氛圍,展示黔東南人的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文化產業創意化。加快縣市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推動文化創意、數字動漫、影視制作、藝術培訓、演藝會展、娛樂休閑等盡快落地產業,推動苗侗特色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有機融合。
2.抓好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發掘、申報、評選、認定、獎勵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每年給予一定數額的傳承補貼,解決傳承人斷層的問題。抓好苗語侗語廣播電視新聞及專題節目制作,提高苗語侗語音譯廣播影視節目制作能力,不斷滿足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需求。辦好苗族姊妹節、苗年節、侗族大歌節等傳統民俗活動,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使特色文藝隊伍不斷壯大。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打破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立性”,確立“同一性”,在保護或不破壞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做合理的開發利用,使這樣的旅游成為可持續旅游,造福于老百姓,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利用的良性互動。正確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在傳承文化的同時要與現代時尚相結合,通過創新推動民族文化及產業的大發展,實現“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有機統一。正確處理好文化與旅游融合之間的矛盾。深度挖掘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數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木商文化、宗祠文化、白酒釀造、茶葉生產加工、打造一批黔東南特殊文化旅游精品。
1.積極實施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程。制定出臺《黔東南州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辦法》,支持和鼓勵各縣市創新舉措,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強化監督考核,做好民族民間文化項目學校管理。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凱里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在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方面優勢,圍繞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繼續開辦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加強專業建設,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實施對口培養。
2.擔當“傳承扶持者”,形成長效激勵機制。一切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等保護行為都需要政府投入的資金作為依托,這點己經成為諸多研究成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在本文中,重點討論政府資金的投入,主要討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指政府對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這項工作總體費用的投入,包括中央政府的撥款和地方政府資金的劃分,另一方面要討論如何針對搭建傳承平臺、建立傳承機制建立專項的激勵資金。
3.建立長期有效的保護激勵機制。(1)建立完善傳承人激勵制度。建立完善傳承人激勵制度,設立傳承人保護專項基金,通過發放專項補貼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目前,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分別按每人每年20000元和5000元發放。例如:黔東南州2009年起按每人每年3000元進行發放,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16年起黔東南州傳承補助經費從3000元提高到5000元。現全州16縣市發放縣級傳承人補助經費的有:劍河縣2006年起每人每年1000元,錦屏縣2015年起每人每年600元,凱里市2016年起每人每年3000元,榕江縣2016年起每人每年800元,麻江縣2016年起每人每年700元,激發他們傳授技藝的熱情,給年輕人以鼓勵和垂范,使年輕人樂于學習民族工藝。并建立傳承人責任制度,規范傳承人責任和義務,督促其傳習技藝,培養后繼人才。(2)加大傳承人學習培訓力度。積極爭取在凱里學院、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設置銀飾、刺繡、蠟染加工等專業,依托院校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推進人才培訓政府購買,將繡娘等民族民間工匠藝人培訓納入政府購買目錄。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對于傳承人的教育與學習,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少數名族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舉辦民族工藝技能培訓班,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參加學習,邀請農村土專家進行授課,提高群眾制作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3)打造民族工藝人展示平臺。舉辦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大賽等相關比賽,為少數民族民間工藝人才提供展示其技藝的平臺,達到有效激發他們的制作熱情和創新潛能。借鑒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平臺,探索舉辦全省乃至全國性的民族民間工藝研討會等學術會議,促進技藝傳承、創新。
保護和發展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從研究計劃到集體力量,再到固定的法律政策,但只有針對性的突出每階段的重點角色,才有利于政府角色扮演的認知、領悟和實踐,最終實現有效政府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