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凝 汪 佩
新時代的飛速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為微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便捷性、及時性特征的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迅速發展為高校學生群體生活中的重要交流方式。然而,在享受新型媒介所帶便利之同時,信息危機卻如影隨形,再加之微時代背景下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偏差性比較大,傳播途徑具有交叉性等特征,極易對高校危機事件形成網絡輿情,并對事件發展態勢形成反向導向作用,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處理,必將影響高校穩定和諧。故而,研究如何在微時代背景下有效提升高校的危機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的媒介傳播方式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微時代是互聯網時代的升級版,它以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公益、微小說等為主要內容,在媒介使用上具有廣泛性、及時性、虛擬性、全球性、編輯便捷性、傳播速度快等特征。微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相應增加了危機管理的難度。
微時代的到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打開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新視野。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接收者,微時代所產生的每一次危機事件都對高校危機管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從本質上來講,高校危機管理是高校為規避微時代信息危機所帶來的各種風險,保障師生利益,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所采取的各種保護性措施;以積極預防、迅速解決為基本原則;以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后續評價為主要內容;是一種具有動態性、持續性的管理過程。高校危機管理是否及時有效關乎高校的和諧穩定發展,其影響不容小覷。
第一,利于實現校園環境的整體監控。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危機管理者可充分結合網絡媒體對校園進行監控,由于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具有及時性、使用廣泛性等特征,往往可以快速知曉校園內所發生的各項危機事件,有利于事件的及時有效解決。
第二,利于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處理危機事件時,高校管理者可依借微時代新媒體傳播方式來引導輿論走向。一是針對危機事件的輕重緩急及影響大小對事件進行全面、有序報道;二是根據公眾的獵奇心理,選擇合適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有選擇的進行報道;三是針對危機事件的發生進行適時的報道,且談論的話題有利于此危機事件的有效解決。
第一,難以全面把控危機信息。微時代背景下的各種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具有及時性、隨機性等特征,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大面積的傳播,而且傳播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視頻、音頻等形式。這種網絡上的隨機信息往往并非完全屬實,而且危機信息傳播主體也難以快速確定,這樣就給高校危機管理者全面把控危機信息設置了眾多障礙。
第二,易致惡意信息的傳播。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方式的普及極大的擴展了信息傳播渠道,由曾經的班級內部傳播、專業內部傳播、學校內部傳播發展到跨校際傳播、跨地區傳播,甚至是跨國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各種信息良莠不齊互相交融,極易出現片面的傳達或是惡意信息的以訛傳訛。
縱觀我國當前的高校危機管理現狀,其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高校并沒有設置專門處理各項危機事件的管理部門,當危機事件發生之后,一般都是從后勤保衛處、學生處、輔導員群體中抽調人員組成小組處理此危機事件。這樣的安排與管理往往事與愿違,一般效率不高且增加了學校的管理成本,對于其他類型的危機事件依然是起不到有效的預防效能。這樣的現狀給高校危機管理增加了難度,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具體如下:
經調查,我國大部分高校內的師生對于高校危機管理的概念并不熟悉,對于危機事件的預防及處理缺乏理性思考,對于高校危機管理理念的態度極為淡漠。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學校缺少對危機管理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廣大師生未曾接受過相關培訓及宣傳,導致高校危機管理理念受眾面的局限;第二,學校未將危機管理納入工作考核的內容之中,致使師生錯誤估量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并容易忽視;第三,部分高校在面對危機事件時沿襲以往經驗,且時刻固守自我保護理念,既不愿意公開事實真相,又不能靈活應對,最終導致事件愈演愈烈,這樣的危機管理能力不足,往往不能服眾,缺少群眾基礎,最終導致校內師生對當前危機管理理念的淡漠態度。
從整體情況來看,目前高校危機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置完整的危機管理機制。上文已經介紹過,高校危機管理是一種具有動態性、持續性的管理過程,它包括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后續評價這三個部分,但目前高校一般都是將重點放在危機處理上,而危機預防及后續評價則被忽略;第二,對于瞬息萬變的微時代,部分高校即使已經設置了危機管理機制,卻未能與時俱進對原有機制進行更新與完善。
現代科技發展迅猛,為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技術支持;高校師生作為接受新型事物快的知識群體,則為新媒體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宣傳力量。然而,高校師生所接受的新媒體理論教育卻滯后于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師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很多次出現過當危機事件發生之后,部分師生在未甄別的情況下將危機事件進行隨意傳播,甚至盲目評論轉發等,對高校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高校危機管理不僅需要學校和廣大師生的努力,更需要國家在法律上提供支持和保障。國務院于2006年1月8日發布的《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是我國在危機事件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所發布的首部應急預案措施,雖然各級政府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置了相應的預案措施,但專門針對高校的危機管理法律仍然薄弱。
要做好高校危機管理工作,就必須要更新觀念,正確認識高校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可從如下兩點出發:
第一,由于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及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這些改變便是危機事件形成的潛在因素,與以往的情況大相庭徑,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職工及廣大師生應增強危機意識,轉變自身的傳統思維定勢,既要能夠化解潛在的危機,又要能夠及時抓住發展機遇,從而提高自身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
第二,學校應通過培訓、考核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加強對危機管理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切實提高處理危機事件的有效性。首先,可通過專家講座、員工集體學習等方式對教師、教職工進行危機管理的培訓,讓大家在思想上認識到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學校可適當的將危機管理教育納入工作考核,通過這樣的途徑促使大家真正的把握危機管理的重要性;最后,將危機管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嚴格治教、強化管理,實現自律與他律的融合,培養良好的校園紀律,減少危機事件發生的幾率。
建立健全高校危機管理機制是有效提升其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
第一,學校應做好危機預防機制。危機預防是高校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預防工作是有效減少危機事件的重要前提。首先,學校領導要努力做到居安思危,從學校長遠發展出發,及時組建危機管理小組,專門處理各種危機事件;其次,學校應將實戰演練、教育培訓、專題講座等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借此提升廣大師生的危機管理意識;最后,應將危機管理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使其成為學校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實現危機教育在學生內心的真正內化。
第二,學校應做好心理干預機制。危機事件的發生除了會給學校帶來眾多負面影響,也會給事件中的相關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困擾,如果不能及時安撫調節,則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解決危機事件的過程中,學校應及時安排心理咨詢人員有針對性的對相關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關懷、支持等方式使其情緒平復并恢復心理平衡,從而以良好的心態繼續進行學習。
高校危機管理工作并非高校獨立完成,其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努力。
第一,高校危機管理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積極參與。高校危機管理是社會管理的一部分,它無法脫離社會,必然與社會上的各個部門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社會各個部門廣泛綜合的策略來解決高校危機事件,實現群測群防。第二,政府應加快以公安警務力量為主,以保安、志愿者、群防群治組織為輔,以特殊人群的管理與服務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為防控支撐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設。同時在校園周邊適當增加專人負責,為師生提供切實保護。第三,學校應通過學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組織主題活動等方式積極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實現學生精神、品德及心靈的良好塑造。第四,父母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等,促使孩子在遇到危機事件時,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過硬的素質去解決問題,實現成長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