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軍
(吉林省通化縣西江鎮學校 吉林 通化 134100)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度到書面語言的橋梁。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系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我們認為低年級識字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內打好識字基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鞏固,注重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盡快完成課標提出的識字任務。怎樣提高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質量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低年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等與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1 借助猜字謎。遇到難、易錯的字,借助猜字謎教學。如教學“泉”字:上白下水;如“工”字:可以說成“二”加“1”等等;猜字謎識字教學,幽默風趣寓教于樂,瑯瑯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1.2 利用圖畫識字。這種方法主要是用于教學象形文字,如教學“日、月、山、火、田”這些字時,我利用簡筆畫,如教學“山”字,在黑板上勾勒出山的簡筆畫,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也牢記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1.3 利用競賽法。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把各種練習寓于競賽之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1.4 利用游戲。將游戲引入課堂能讓孩子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北風和小魚》一課中,讓孩子分角色表演“北風”、“小魚”。結合指導,經過多組表演練習,孩子們在游戲中比較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了十多個生字及幾個詞語。后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我又將“看是送信快”、“詞語找朋友”等有趣的游戲引入課堂。孩子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激情高漲,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例如,在開課之初,教師就演示幾個學生在學前接觸過的有代表性的會意字、形聲字,通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秘的欲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育家皮亞杰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知識的源泉,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我在教學生學習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三冊的識字學詞學句—文中的“楊”、“柏”、“松”、“樺”、“楓”、“榕”、“梧”、“桐”等字時,我說:“老師這里有幾棵樹,看哪一位同學最聰明能認出來?”然后用投影打出樹木,逼真的形象馬上就吸引了學生,他們爭先恐后地說著樹名。我又趕緊接著問:“你們想把樹名寫在這幾棵樹的旁邊嗎?”這樣一來就把學生的學習生字的興趣鼓動起來了。我又讓學生比較這些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問:“這些字為什么都是‘木’字旁呢?”因為有了前面的直觀樹木,學生們就很自然地說出:它們都是屬于樹木這一類的,所以都帶‘木’字旁。后來我又重點指導“楊”字,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組詞、造句。
學完生字后,又進行了有趣的達標檢測活動“找朋友”。讓學生把寫有樹名的卡片分別貼在對應的樹上,學生的興致更高了,達到了預期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兒童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主動探素是創造力發展的基礎。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語言運用器官的相互聯合,主動參與表象的建立、字義的探求。如教學《王冕學畫》一文時,講到王冕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買來了筆和畫“紙”的“紙”字時,我首先問:“同學們,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呀?”一個學生立刻舉手:“挺好記的,把剛學過的樹底下的“底”字的廣字頭去掉,換上絞絲旁就行了?!薄安粚?,底字下面有點,“紙”字下面沒有點?!逼渌瑢W馬上補充。關鍵就在這兒,怎樣在這個學生容易疏忽的細節上做“點”文章呢?我首先拿來一張白紙,接著故意在白紙上用鋼筆灑上黑黑的一點黑水,說:“哎呀!好好的一張白紙,現在有了這么個黑點,成了廢紙啦,真可惜呀!老師只好把他揉成紙團扔進紙籮里去了。”最后,我說:“同學們,看見了嗎?白紙,白紙,不能有點,有了點兒,這個字就錯了。也就成了廢紙了!”并讓學生跟著念了一遍。由于教學手段具體形象,強化了感知,后來在有關“紙”的詞語抄寫和聽寫中,學生極少出差錯。兒童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主動探素是創造力發展的基礎。三.注意發散思維訓練,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創新思維同發散思維直接相關,因此培養創新思維可以從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入手。而在注意發散思維訓練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獨立思考,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如學習“曉”字:師:大家覺得這個字難記嗎?生:不難,“曉”字左右結構,左邊是個“日”,右邊上是“-----”,右下是“兀”。生:這樣記有點麻煩,我記憶的方法是把澆水的“澆”三點水去掉,在右邊換上一個“日”字旁。師:你能把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很好。生:我的方法是把我的同學李小堯的“堯”右邊加上“日”字旁就是“曉”了。師:真行,你連同學的名字都認出來了。生:我還能編個字謎:左邊日,右邊堯,如果有黑點,天就還沒亮。所以“曉”字不能加多一點在右角上。師:你的識字方法真妙!現在請大家把“曉”自述空一遍。
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是因為課本包含的東西實在太有限了。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牌、商品包裝袋、還有各種報刊雜志,這些都可以成為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就成了他們自己喜愛的“課外識字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還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但是孩子識的字多了,如不及時鞏固運用,會漸漸遺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導孩子制作了“識字袋”。將每天認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如果會畫畫的還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畫,然后裝進袋里。每周將字卡拿出,認識上面的字。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同時又復習鞏固了所學生字。長此下去,“識字袋”漸漸重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逐漸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