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玉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立了“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旨在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責任感。”[1]并且從該學習任務群的名稱中可以看出學習的材料內容范圍,即學生所學習的文本內容是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材料,該學習任務群的名稱及目標,進一步凸顯了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文章從學習該任務群的重要意義與具體措施出發,基于個人的理解提出一些觀點。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口號開始,到如今,學生普遍使用白話文,但是卻極少學習、使用文言文,然而,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文言文,文言文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加深學習的,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古漢語實詞、虛詞、特殊句型等;但由于缺乏整體性的學習,學生可能會出現不能將學習到的文言文知識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情況。在這個時候,學生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并對專題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討,同學們可以深入感受文言文的特殊魅力,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之一便是“閱讀應作讀書筆記。”因此學生在學習該任務群時,會受到古代優美的詩詞歌賦的影響,從而會不由自主的將優美詞句圈畫出來并進行摘錄、做好讀書筆記,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的不斷積累,幫助自己梳理這一學習任務群中所學習到的內容,加深了理解,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此同時這也是學生思考記憶的過程,也是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該任務群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讓學生逐步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種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閱讀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還明確地提出要“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2]開展“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3]近年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文化的全球化,學生不斷接觸西方文化,這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不深刻、學習的也不夠透徹。學生通過該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進而慢慢的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指引,從而使得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逐漸加深,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能夠自覺抵制外來糟粕、腐朽文化的侵蝕;同時通過該任務群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與認同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中華民族精神,以不斷豐富他們自身的精神世界。
隨著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語文學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語文教材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所選出的,每一篇都是經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意蘊。所以,語文教師在“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教學時要充分挖掘與透徹分析每一篇文章,以引導學生學習,不單單只停留在對文言詞句的解釋上,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誦讀,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對文章進行理解與分析,從而能讓學生與作者、作品產生對話,以便學生更好的學習,最終達到讓學生不斷增強文化底蘊,提高文化與語文素養的目的。
高中的學生,隨著他們知識的不斷積累、智力的逐步發展、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他們對許多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知,教師在平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書中所講。在“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中,對于必修和選擇性必修任務群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共同的知識基礎進行教學,從而為學生學習選修類任務群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于選修類任務群,教師在教學時要突出差異性與層次性,鼓勵個性探究的發展,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與學習潛能,做到“共性”與“個性”平衡開發。在設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自主設計、完成該學習的專題的一部分,通過學生一系列主動參與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該任務群的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時能有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現在是一個網絡數據的時代,如今網絡課堂已經成為學校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既方便又靈活快捷,學生在上課前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歷史人物簡介等等,在接觸到豐富的學習資源后,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也可以通過課堂觀看不同學校、不同老師的講解,進一步補充、加深理解自己的認知;同時學生也可以在網絡課堂中與老師交流、共同探討,創造一種“零距離”課堂的氛圍,這也有利于有效整合的學校與學校、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資源。
同時該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還要與校園內外的資源相結合,比如教師要利用好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地,讓學生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氣息與氛圍;或者是學校可以組織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讓學生聆聽學習、思考內化;或者是開展經典誦讀、課本劇表演、開展讀書交流會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在環境中熏陶感染學生,以這些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逐漸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會影響一個人素養中最基本的東西,正如在教學中,讀是教學的根本,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朗誦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和思考我國的傳統文化,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其他關于傳統文化的作品以繼續學習,從而反思自己、改善自己,逐漸養成內省和反思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發展至關重要。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教科書所選的課文外,教師還要重視課外閱讀,指導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和古典詩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了解我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的精髓,感受豐富的文化氣息,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踐是最能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的學習方式。在任務群教學實施中,要想讓學生發揮主動性、主體性,可以通過把讀寫緊密聯系起來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們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專題之后,老師可以布置寫作的任務,讓學生用寫作的方式把他們的感悟、感想表達、展現出來,可以是寫一首小詩,可以是寫一些讀后感,從而讓學生在寫作中深入體驗,把寫作作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文學作品的新路徑,以讀促寫,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于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教師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和高度的專業水平,這就要求教師長期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選擇合適的題目、教學點帶入課堂,提高自身的分析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批判性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是為了“討好”學生而把錯誤的材料帶入課堂,能將學生所思所想的內容引導為應思應想的內容。為此,老師們要不斷進修學習,加強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高自身傳統文化教育素養,把握好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
“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學習,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品格。但想要讓學生在學習該學習任務群時,感受、理解此任務群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以及其所承載的功能,并與他們的審美取向相結合,還是十分不易的。因此,教師還需要設計和探索多種學習方式,并加以合理引導,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這對于讓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