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黎
(湖北省鶴峰縣思源實驗學校 湖北 鶴峰 445800)
首先,很多中小學校對于德育教學的認知不夠深入。在一些農村區域,應試教育現象尤為明顯,校領導及老師更加重視考試科目的教學,不太關注德育課的內容,很多學校都出現了擠占德育課的現象。除此之外,很多老師沒有將新課標理解透徹,導致中小學德育教學內容極其單一。也有老師還在秉承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只關心知識傳授,而沒有深入挖掘德育因素,也不太注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及德育行為習慣的培養;其次,農村區域的德育教學環境不太理想。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促使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的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在缺乏有效監管辦法的條件下,農村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在農村學校的德育文化建設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學生的思想認知很容易產生偏差。即使有的學校開設了德育課程,也因為形式化等原因而無法將德育工作更深入地推進。一些班級只是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班會等,而沒有具體的德育活動載體和陣地予以支撐,導致德育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最后,學校、村委會及家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在德育教育上缺乏配合和協調。很多學校基本沒有德育教育的相關制度規定,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予以維持,有限的德育教育課程極其隨意,學校與村委會、家長之間的聯系空白,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無法持續進行。
2.1 轉變德育課程教學觀及學習觀。學校領導和老師都應該深刻認識到德育教學對于中小學生的重要性,尤其是農村區域的學校,不能秉承“讀書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的想法來“重智輕德”地進行教學。學校領導和老師都應該轉變固有的思想,重視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在中小學生中全面落實德育課程教學,還應將德育內容深入且細致地根植到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德育老師應該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入研究德育課程內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德育教學,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討論及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德育認知,從小樹立高尚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日后成為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營造農村文化氛圍,改善校園環境。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讓很多農村人有了更多同城鎮人交流的機會,他們返鄉時為家人帶來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思想認知和理念。同時,在網絡媒體、電視大范圍普及的環境下,農村群眾也更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在此背景下,好的及壞的環境都會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為此,強化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勢在必行,只有中小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思想品質,才更有可能鑒別哪些行為該做,而哪些不該做。除此之外,農村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將黨支部的帶頭示范作用進一步強化,村委會可適當組織一些文娛活動,強化農村整體思想道德建設,為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營造好的大環境。在此基礎上,學校也應該進一步改善校園環境,用良好的文化氛圍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教育中小學生。學??梢远ㄆ谂e辦德育培訓會或講座,借助培訓來開拓老師和學生的視野,讓老師的德育教學方法不斷得到改進,使得農村中小學的德育教學取得實效性進展。
2.3 建立學校、村委會、家庭之間的聯動互訪機制。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父母長期在外地務工,年邁的老人只能顧及孩子吃飽穿暖的問題,而無暇也無力思考孩子的德育教育問題,缺乏引導和監管的情況下,孩子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很容易邊緣化,這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為此,學校可同村委會、家庭之間建立聯動機制,搭建學校同村主任、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就中小學生在校內外的行為習慣進行定期溝通和了解,三方互相協作配合、共同管理,就中小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共同協商找尋解決辦法。學??啥ㄆ诩以L,隨時了解中小學生生活動態,以便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綜合以上論述內容,現階段我國農村中小學德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學校領導和老師不太重視德育教學,導致德育教學的開展不夠全面和深入;一些農村及學校不太重視環境建設,不好的社會環境或校園環境都會對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的養成產生影響;一些農村的學校沒有和村委會及家庭之間建立聯動互訪機制,導致彼此間溝通障礙,無法就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品德達成一致的解決辦法。為此,校領導及老師應該轉變傳統的“重智輕德”的教學思想,全面且深入地開展德育教學;營造良好的農村環境及校園環境,為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良性影響;建立學校、村委會以及家庭之間的聯動互訪機制,共同關注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最終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