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燕
(福建省永春縣達埔中心小學 福建 永春 362612)
我國向來重視志愿服務活動,十九大上國家領導人在全文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由此可見,志愿服務活動是受國家支持且具有實際意義的公益性社會活動。對小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的行為能力有限,但通過簡單的事務也能拓展他們的生活經驗,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為他們長遠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1.1 促進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志愿服務是不求回報的社會公益性活動,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三觀、性格、能力尚在塑造中,身心各方面發展不夠成熟,對規則、道德約束等方面的認知相對較少。通過必要的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社會公民的責任,在不斷的公益性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公民責任感。同時,如果能將這種情感與愛國主義思想聯系起來那將在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是德育教育的充分詮釋。
1.2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現代義務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除了文化教育,還應通過必要的教育手段塑造學生的其他精神層次。小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其本身,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在情感交流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促使他們擁有完整的責任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小學生的治吏、情感、社會性、創造力能得到全面挖掘,通過實踐活動他們必須學會自己解決事情,學會自己動手,通過廣泛學習提升個人獨立思考和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
2.1 明確原則,育人為本。小學生的主要群體年齡大約在6—13歲左右,因此群體年齡比較小,能力有限,在他們的志愿服務活動中要著重強調育人的原則,要遵循學生成長的自然規律,從他們的年齡段和實際情況出發。明確原則即強調有效原則,對小學生的志愿服務進行全面規劃,按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活動,讓他們主動參與、樂于實踐,通過簡單的小事觸及他們的心靈。除此之外,應強調適度原則,志愿服務并不意味著要加重學生的生活學習負擔,也并不完全為了他們所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關鍵的是讓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感受當志愿者的樂趣,提高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2 優化方法,提升質量與效率。對小學生而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三個突出的難點,即時間、場地和安全問題,目前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主要可以包括兩種,一種校內志愿服務,另一種是校外志愿服務。前者又可以細化為課堂教育和校內體驗式參與,課堂教育是指教育者從理論方面教育學生,讓學生把握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務知識;校內體驗式參與需要學校開發一部分校園資源用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途徑。校內志愿服務要求加強團隊建設,在校內成立志愿服務團隊,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管理,教師主導大致方向與基本框架,學生自己把握實施的內容,在團隊中師生以平等的身份相處,共同商議志愿活動的各項細節,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整,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校外志愿服務需要學校組織領導,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也要對某些服務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組織學生學習部分技能知識。
2.3 家校聯手,共同進步。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興趣,可以通過家校聯手的方式,用大手拉小手,創建志愿家庭,由家長與小學生一起參加志愿活動,擴大影響力并實現家長與學生的雙向進步。在家長的帶領下,小學生將更有志愿服務的勁頭,家長也能在廣泛的志愿社會活動中學習新的知識,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系,這些均有助于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其在健康的氛圍中成長。現在國內很多大城市已經建立了這種家校聯手的志愿服務活動模式,譬如北京市從2014年就開展了‘志愿家庭‘行動計劃,學校動員以家庭為單位參與社會公益志愿服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他地市也可以紛紛效仿,從試點逐步放射性擴散推廣。
2.4 細化志愿者崗位,保證人人參與。小學生能服務的志愿者崗位有限,安排任務時要圍繞他們的身體特點和能力大小進行,細化志愿者崗位,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我們以圖書館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例,根據圖書館的要求可將志愿者崗位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引導崗位,即由小學生充當志愿者在圖書閱覽區充當引導服務的角色,維護圖書館秩序、為讀者提供圖書信息咨詢等;第二種為圖書整理類崗位,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由小學生參與借還書服務,整理借還的書刊,在教師或其他館內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把圖書歸類上架;第三種屬于比較深層的管理崗位,在成人的主導下由五六年級的學生參與圖書館少兒活動的策劃,學生可直接發表意見,并組織協調整場活動。通過細化崗位讓學生切實的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以此確保志愿活動的有效性。
綜上,我們對有效開展小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有了簡單認識,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志愿者精神,鼓勵他們通過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拓展自己的見聞、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讓小學生在服務社會中感受教育、感悟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將來長遠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