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蕾
“部編本”語文教材又稱“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是由教育部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起在全國中小學推行的新教材。練習系統是教材的四大系統之一,其作用是通過計劃地進行語文訓練提示課文的重點,幫助教材使用者掌握課文知識,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從數量方面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古文篇目共44篇,課后習題總量為102題,單篇課文的習題數量集中在3-4題;“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文篇目共37篇,課后習題總量為143題,單篇課文的習題數量集中在5-6題。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數量總體下降的情況下古文練習數量卻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可見“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文地位的上升及對古文閱讀的理解和訓練的注重。
從編排方面看,人教版的練習系統只有“研討與練習”,“部編本”則由“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兩部分組成。不僅課后練習的板塊和名稱發生改變,課后練習的內涵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人教版教材的“研討與練習”強調研究性學習,“部編本”教材的“思考探究”強調學生的思辨性閱讀,“積累拓展”強調基礎知識的夯實和知識面的拓展。人教版教材的練習系統注重通過古文學習落實學生的思維訓練,“部編本”教材則注重通過古文學習夯實學生的古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古文素養,兼顧古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此外,練習系統的編排還注重與單元導讀、課前導讀相呼應,緊扣單元目標和課文目標。
本文根據顧黃初、顧振彪先生《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書中的觀點,將練習系統中的題目按作用分為記憶性作業、理解性作業和應用性作業。記憶性作業的特點在于強化知識的記憶、保持和重現;理解性作業的特點在于促進思考、強化思考;應用性作業的特點在于促進技能技巧的形成,提高動手操作的準確程度和熟練程度,三種類型的作業相互補充、相互滲透。①
經統計,“部編本”課后練習集中分布在理解性作業,除自讀課文外,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涵蓋三種類型的作用。人教版與“部編本”重合的30篇課文中,課后習題集中在記憶性作業和理解性作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課文沒有應用性作業。在三種類型的作業中,“部編本”教材的理解性作業和應用性作業增加量大,記憶性作業更強調課文的熟讀和背誦、古文詞句的掌握。相比于人教版教材,“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的題量多,類型分布更均衡。
“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中記憶性作業和理解性作業題量的增加不僅增加了課后習題的訓練數量,更提升了課后習題的訓練質量,使整個練習系統呈現出鮮明的序列性和遞進性以促進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和鑒賞。這一特點見于《孫權勸學》、《禮記》二則、《孟子》二章、《愚公移山》等諸多課文中,本文將以八年級(下)《桃花源記》作說明:《桃》“思考與探究”中的三道習題,從概述文章內容到細讀、涵詠課文前兩段再到賞析文章簡潔而內涵豐富的筆法,理解文章的角度由大到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鑒賞古文。
“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重視古文語法修辭和知識的訓練,所有的課文都有一到兩題的按照相關的知識點或能力點設計的練習題。如《醉翁亭記》“也”字的用法、《短文兩篇》“之”字的用法、《馬說》翻譯重點句子、《世說新語》二則、《愚公移山》解釋重點詞等。練習系統中古文知識和能力的訓練不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而是注重與課文語境相結合,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促進學生融會貫通。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背,更離不開對語句的揣摩。“部編本”教材的古文近三分之二的篇目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所有的篇目均要求熟讀成誦。此外,練習系統中多次要求學生揣摩文章語句的語氣、賞析精彩詞句的含義,這些旨在提升學生古文語感。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文篇目選文類型從“例文”轉為“定篇”,學習古文篇目本身就是教學目標。古文篇目的教學要兼顧古文的“一體四面”(即古文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的內涵),就要切實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因此,“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增加了大量的評價鑒賞類習題。古文練習系統不僅要求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更要求學生賞析課文“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及挖掘文章中的文化意蘊和內涵。
“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討論交流、創設情境、提供抓手等多種方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小石潭記》通過創設情境拉近小石潭與學生的距離,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陋室銘》讓學生結合當前“物欲橫流”的生活談應該如何看待“惟吾德馨”、《誡子書》中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等。此外,練習系統設計的習題有很強的時代性,注重讓學生將課文與生活相聯系進行思考。如在《孫權勸學》由呂蒙的變化聯系個人的學習生活、學習《孟子》二章后為自己選座右銘等。
“部編本”古文練習系統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注重學生思維訓練。部編本”古文課后練習題的設計從呈現結果尋找證據到引導學生尋找證據去發現結果,從單一的標準答案到開放多元的結果,從表面滑行的問答到深度的探究思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部編本”練習系統中有較多的讀寫結合,如改寫文章和針對文章主題發表見解;有較多的探究性題目,如學習《周亞夫軍細柳營》后閱讀《史記》從而感受《史記》的寫人藝術。這些都為提供了更開放的思考空間,提供訓練學生思維的抓手。
“部編本”古文練習系統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夯實古文基礎知識和傳授古文學習方法的同時注重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推薦與課文聯系密切的課文閱讀篇目。如《與朱元思書》推薦閱讀“吳均三書”、《周亞夫軍細柳營》推薦閱讀《史記》,《小石潭記》推薦閱讀“永州八記”和其他作家的山水游記等。這些推薦的課外閱讀篇目是對課內學習的拓展和深化,這些篇目或是有利于學生系統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或是有助于學生深入領會某種題材的古文的特色,或者旨在提高學生對某種寫作手法的認識。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課外篇目以達到古文學習“立體”的懂。
“部編本”教材對古文選文的類型定位有了更清晰的指向——“定篇”,“定篇”類型的選文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解構文本本身。古文練習系統的設計涉及文言、文章、文學、文四個層面,這就在提醒教師在教學時應“立體”地教,不應僅落實古文的文言,更應引導學生挖掘古文的文章、文學、文化內涵。如在《短文兩篇》的課后習題第一、第二、第三題圍繞文章、文學層面進行設計,第四題圍繞文言層面進行設計,第二、第三題主要圍繞文化層面進行設計。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課后習題的提示進行深度挖掘,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落實古文的“一體四面”。
“部編本”教材要求教師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從“教內容”轉向“教方法”,但就古文教學而言,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既要“教內容”又要“教方法”。通過對古文練習系統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引導學生深挖古文內涵,還應交給學生學習、賞析古文的方法;在教學中不僅應該夯實古文基礎知識,更應該通過質疑探究、自主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部編本”教材古文練習系統的習題類型涵蓋記憶性作業、理解性作業和應用性作業,習題的設計又涉及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每道習題對應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情靈活使用練習系統,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練習題;如根據學生的興趣點拓展相關的練習題等。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文練習系統的變化也引起各城市古文考核方式的變化,如廣州中考的古文閱讀就從單純考核課內學習的篇目轉為課內外的對比閱讀。因此,教師應關注到新教材中古文篇目練習系統的變化和特點,抓住其背后的教學導向,轉變教學方式,制定教學策略。
注 釋
①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8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