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蝶
(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汨羅鎮龍塘學校 湖南 汨羅 414400)
人性美是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也有對理想的追求、道德的衡量、價值的判斷等精神取向,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倫理道德觀念,倫理美(心靈美)是人性美的一個表現形式。
2.1 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性美體現的背景。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強調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實行人本主義思想,在國際改革的大環境下,我們國家也實行新課程改革改革,其中最為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良好的人性品格。
2.2 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性美的基礎。王文雄在《語文教學的美育研究》中提出,課堂教學的美育效果,從感悟美文所包蘊的情感美、圖畫美、語言美、結構美和立意美、選材美等諸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將美育貫穿各學科,發揮美育的作用,從而滲透人性的啟迪,因為美學是人性探索的基礎,它有一種貫穿人性的作用。
2.3 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性美的作用。在教材中探索人性的閃光點,對教育來說,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在傳授教學知識,更是在不斷的實踐的體驗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為教育的本質是造就人的本質,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1 探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人性美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中所蘊涵的人性美,在具體語文教學中的教材內容,充滿人性美的文章數不勝數,這些材料無不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良好載體,而有較高美學修養對于人的學習和一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2 分析新課程改革語文課堂的人性美體現。在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中,無論是在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理念等諸多方面,都突出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這既是新時代背景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適應學生人性化發展的需要。
4.1 現狀分析。傳統的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模式,老師只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導致了學生只專注于知識的獲得而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導致人性的逐漸缺失。在近代社會,人性的逐漸缺失讓人們對教育重新改變看法,而語文學科獨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理應義不容辭地承擔人性教育的重任。
4.2 局限與不足。
(1)語文教材內容的人性美局限性。對于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性美在語文教材中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國家政策的實施,同時社會背景和國家實際情況的約束,使得教材忽視對人性的教育和喚醒作用。太多的專注于政治化色彩,違背了人文主義的發展。
(2)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人性美局限性。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學生探討研究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教師的引導方式不適合。重視文本教育高于人性教育,忽略了人性的作用,未能挖掘學生的人性魅力,使之不能充分發展成為一個人格健全。
5.1 國家的政策實施。重視教育,關注人性。在21世紀國際大背景下,國家應更重視教育,關注教育,我國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時代要求和體現素質教育的教育課程體系。
5.2 教師的建議。
(1)聯系實際,融入自身經驗。采用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將人性化教育充分體現在教學中,從教學的教材人性挖掘上和課堂人性氛圍的創設上著手。
(2)教師注重自身培養。從教材人性美的挖掘上,首先教師應該培養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發揮人性美的魅力,身教重于言傳,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出好的榜樣。
(3)注重人性課堂氛圍。從課堂的人性氛圍的創設上,教師要堅持基本原則喚醒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參與學習的內驅力,真正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人。
5.3 學生的建議。
(1)培養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用心體驗才會發現語文的美,才能使自己的人性感悟上升一個層面。
(2)加強自主性。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處理對教材的把握,在課堂中體現主體地位。
(3)熱愛語文。作為一個小學生,一個中國的學生自己要明確一點,學習從母語出發!語文教學的作用有很多,其中的人性美就是一個亮點同時也是一個被忽視的一個方面,因為眾多的原因是之不能從隱含的一面成為主題,但是確實我們無法忽略的一個重要語文教學組成部分。
本文從語文教學人性美的角度出發,從闡述它的特征、體現,進一步探究它的局限性,從局限性出發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和建議、想法,號召國家、教師以及學生自己從各方面重視人性美的挖掘。現在的中小學語文雖處于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但人性美教學正處于不夠重視的地步,忽視了語文對人乃至人性的教育、引導作用,從而導致現代眾多的青少年出現生理或心理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的社會青年人人性的缺失的跡象有擴展趨勢的現象讓人擔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方面,但教育是根本,只有從國家的根本出發,重視國家的未來發展,問題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