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安徽省宣城市生物工程學校孫埠校區(qū) 安徽 宣城 242000)
胡適,祖籍安徽績溪上莊,少年時在績溪老家讀私塾,1904年至1910年在上海求學,1910年至1917年留學美國。胡適的一生以宣傳標榜“民主主義”著稱,有“自由主義大師”稱號,他的“民主”、“自由”并不為民主的中國所接受,甚至不為臺灣國民黨當局所接受。我們不難看出胡適思想的獨特性,其民主思想亦然。本文只就胡適的民主思想作一個較客觀的評價。
胡適的民主思想是在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大量的民主思想,并有別于當時中國其他思想意識的一種獨特理論,對推動當時中國的思想解放,發(fā)動新文化運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v觀胡適一生的政治言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也是他民主思想的要點:充分利用政治的機關為社會全體謀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納個人的自由,愛護個性的發(fā)展;成立一個憲政公開的政府,由思想中立、學有專長的精英分子負其職責。
下面分別把胡適的民主思想同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西方的民主思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進行一番比較。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救出自己”。這一點與胡適提倡的追求個性的發(fā)展不謀而和??鬃诱f:“君子不器”[1],意思是君子不應當只是適應做一兩件專門的事。然而,胡適所求取培養(yǎng)的才干,正是這種專門的才干。
儒家所主張的“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哲學,是胡適所反對的。他認為個人與社會是聯(lián)系而密不可分的,個人品質之改善在于社會之改善,社會若不改善,個人品格之改善終歸無望。也就是說他認為個人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的改善,通過對社會制度的改良而完成自我個性的發(fā)展,最后求得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但在儒家思想中又隱含著對公私價值區(qū)別的否認,認為主張“三綱五常”同時又要求個人隱私生活的想法,在帝王的威權之下幾乎是微不足道的。胡適則除主張“個人自由”外,個人利益高于國家的利益。
儒家傳統(tǒng)的基礎是在于德,但是德不應當限于君子私人修養(yǎng),必須由于身體力行,成為楷模,從而傳之于社會人群。但是中國社會上赤裸裸的事實導致個人品格的改善仍然是希望渺茫。尤其是家庭制度,千百年來一直是維持儒家權威的重要基礎,限制了個性的發(fā)展。所以胡適在發(fā)表了《易普生主義》之后數年內,他集中攻擊了儒家傳統(tǒng)中的兩大柱石:婦道和孝道。
胡適早前也認為女子應當做“賢妻良母”,后來因受韋蓮司的影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改變,他認為“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種能獨立之女子”。胡適認為“以近世的人道主義眼光看來,褒揚烈婦烈女殺身殉夫,都是野蠻殘忍的法律,這種法律,在今日沒有存在的地位”[2]。
胡適追求的當然不是某一項特別風俗的改革。在貞操問題及整個社會婦女問題之后,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需要胡適解答,那就是人對社會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問題。胡適因為相信精神自由重要,于是他開始攻擊一個普遍存在而極為重要的一個文化遺產——孝道,他把中國日漸加深的危機全歸罪于孝道。
西方的民主思想認為:社會能安全建立在人格的自我導向上,而只有建立在此基礎上,一個真正的社會才能建立。自由不只是個人的權利,更是社會的必要條件,在一個社會中,必然存在公與私的區(qū)別,存在利益沖突,政治只是一種緩和沖突的過程,而此沖突經由彼此的妥協(xié)的持續(xù)調解,將產生認同,這就是民主制度的運作過程。
胡適則將民主視為一種心態(tài),此心態(tài)包含著對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寬容,以及科學的批判精神,即忍耐與寬容比自由更重要,而不再將民主視為一種特殊制度體系。他認為政治不但必須包含政府的制度及程序,同時必須包含政治制度存在及程序運作所在的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他認為社會只能要求個人的才能,而不能干涉?zhèn)€人的心靈。顯然,在他對自由與民主最高形式的觀念中,隱含著一種幾乎是烏托邦式的超然氣息。
胡適堅持民主制度也可以在中國實行,因為民主制度的特質就是在政治的程序上利用民眾的能力,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時。因為民主的基礎是建立在大多數人的政治興趣上,并不需要他們長期的政治生活。胡適認為憲政的民主并不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理想制度,而是一個憑常識的政治制度,如果有發(fā)展的余地,可以漸漸進展而擴大政治的基礎[3]。
孫中山認為,人民以幾種機械的方式控制政府,就是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只要政府的行政為國民所同意,國民就無能力也無權力干涉政府這個機器的運作[4]。胡適相信民主政治的社會與人才政治的政權可以和諧配合,雖然他從來不曾把政府的能力與民眾的能力進行詳細的分析。
總之,胡適的民主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了不少人,對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他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階級局限性,且有許多互相矛盾之處,并缺乏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胡適的思想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我們對他的民主思想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該批判的批判,該借鑒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