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蘭
(貴州省銅仁市第五幼兒園 貴州 銅仁 554300)
前言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較多幼教軟件應時而生,其在幼教工作中具備顯著效用。但是,部分軟件開發人員設計軟件時僅注重功能特征與商業價值,未對幼兒發展訴求予以思考,更甚者某些開發者僅注重利益,其所設計的軟件內容低俗暴力。此類幼教軟件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因而,為改善上述現象,已有學者提出以新媒體為基礎,將傳統文化適用到幼教工作中,以經由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禮儀道德、誠信等優良品質實施幼兒教育。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在幼教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就我國傳統文化而言,不但內容豐富,享有獨特的地域、民族色彩,還含有富足的教育資源,可謂是幼兒承襲、傳揚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把傳統文化和幼教工作結合,在促使幼兒具備較好品質方面極為重要。特別是當前正處在信息化時代,借助新媒體將傳統文化在幼教中應用具備顯著效用,具體可從如下層面體現:(1)增強幼兒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2)改善知識傳播效率;(3)促使幼兒獲取更好學習體驗。
就以“藍貓幼教”為例,其通過圖形、交互設計組成,此軟件以“心能美育”幼教理論為基礎,載體為動漫,該設計極具傳統文化魅力,美學、民族、幼兒特征等均在APP獲得了有效應用。此APP把傳統文化經由故事、情景等教學模式呈現,還兼具禮儀、儀式感等品質教育,其并未由于傳統文化的融入而單調乏味,反而因游戲道具的合理利用引發了幼兒學習興趣。上述設計理念即我國幼教類APP開發需遵循的原則,也就是以幼兒心理特征、教育公益性為基礎,借助新媒體開發的教育內容應有趣、安全、適當。
3.1 有效發掘趣味性教學資源。在幼教工作開展階段,需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有效應用,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興趣愛好,發掘相應趣味性教學資源,以吸引幼兒視線,對其審美能力予以培養。譬如,具體教學時可經由傳統文化APP具有的“制作中秋節月餅”這一內容入手,其畫面并非濃重的中國風與水墨畫,而是契合幼兒特征的工筆重彩畫,經由“陰陽五色”傳統色彩創作春綠、深煙等顏色。同時,為契合新媒體傳播所提需求,應適當融入印象主義扁平風格等傳統美術文化符號,于細節道具中加設青花瓷器等,經由構建相應情境對傳統文化內容予以展示,促使幼兒對中秋節傳統文化特征具備足夠的了解,讓其在傳統文化的陶冶下發展審美能力。由此不但可增強幼兒學習熱情,促使其自主探究,也能對其潛能予以發掘,改善幼教質量。
3.2 構建適宜的教學氛圍。幼兒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應用需重視教學環境,構建適宜的氛圍,從而增強幼兒學習興趣與熱情,促使其自主學習。譬如,教學時幼兒教師經由多媒體播放音視頻,幼兒觀看,而后依據普通日歷設定24節氣構建“晴、雨天氣轉換”情境模式,促使幼兒飾演各節氣,增加其學習興趣,且經由多媒體中形式各樣的聲音、動畫和幼兒交流,促使幼兒于模擬情境下獲知新知。經由上述模式,不但可以吸引幼兒視線,和幼兒構建產生較好的互動關系,也能促使課堂教學氛圍生動活躍,強化幼兒的學習體驗感,在無形中對幼兒實施教育。
3.3 借助傳統文化優勢特征進行“家園教學”。實質上,幼兒家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在幼兒學習傳統文化時具備直觀影響。因而,在幼教工作中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應用時,應構建形成“家園”教學模式,對幼兒家長的教育理念予以更新,家校協作,以推動幼兒全面發展。同時,幼兒教師需和家長團結協作,與幼兒身心特征銜接,應用契合幼兒身心成長的傳統文化教育APP對幼兒實施家庭教育,促使幼兒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媒體,對其文化素養、品德修養予以提升。
3.4 重視教學過程,增強幼兒自信心。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應用時,需有效發掘幼教APP里面的教學資源,對教學過程予以豐富,增強幼兒興趣,促使其自覺參與教學活動,自主探究,為其具備較好的自信心予以幫助。譬如,對詩詞歌賦教學時,幼兒教師可經由傳統文化幼教APP設立的古詩合唱團開展教學工作,利用音樂唱歌的方法,帶動幼兒身體感官,構建相應情境,以對幼兒更好的掌握詩歌予以幫助。而后,促使幼兒自主實踐,與伙伴分享所作作品,在伙伴和教師的認可下具備較好自信心。
此次研究對新媒體下的傳統文化在幼教中的應用進行了相應分析,望以此為幼教工作的開展給予相應借鑒,從而確保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