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前 趙志凌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系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把道德引入到自身工作、職業當中,用道德的標準和原則來指導自身工作和職業規劃、發展,從而便形成職業道德。唐代韓愈《師說》就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中的“傳道”就是指教師給學生傳授道理。由此,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作為教師素質內容額核心之一,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教師的職責即“傳道授業”,相對較為單一。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日益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專業性知識的需求不斷的增加,高校教師除了育人的基本任務和職責以外,在科研和服務社會中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4年9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懷、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
目前,我國高校發展、教師發展正大跨步的向前邁進,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是,仍不間斷有媒體曝光極少數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低下,需當引起高度重視。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有力的沖擊了人們落后腐朽的思想。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和進步,從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開始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的特點。鄧小平同志說:“一個學校能不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由此可見,教師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就學校而言,部分高校過重且單一的關注教師學歷水平,相對在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方面有一定的減弱,進而引導高校教師過分看重學歷;就高校教師而言,教師更應以上課傳播學科專業文化為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非教師本職工作要求,甚至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忽視“全員育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進而弱化向學生傳播國家大政方針。部分教師未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將教師當做一份謀生的職業,忙于校外各種兼職,忽視教師教書育人這一崗位的特殊性。甚至極少數教師受西方不良思想影響,利用課堂傳授知識的機會,向學生大肆詆毀當前國家的大政方針。
科學研究對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當地經濟實力的發展。高校科研利用自身獨有的優勢,結合高校科研所、大學科技園等平臺,通過“產學研”將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絕大多數高校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促使高校教師積極加入到科研隊伍中。部分教師在參與科研活動的過程中,看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從事的科研少且水平不高,認為只需要“上好課”即可;另一部分教師急功近利,無法忍受清貧的科研環境,功利性太強,導致科研成果難出精品;極少數教師剽竊抄襲相關學術材料,論文買賣造假,導致學術腐敗,嚴重敗壞社會風氣。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在個人修養方面包括正派的工作作風、與時俱進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心理素質。其中,正派的工作作風是高校教師個人修養的基礎。有些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對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技能認識一直保留在最初階段,滯后的專業技能將會對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有些教師不注重與同事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得到同事、學生在工作和教學上的配合,導致教學成績較差;最后一部分教師無法正常處理學校、同事、學生、個人之間的關系,遇事慌張無措,從而對教學和自身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2009年教師節到來前夕,溫家寶總理在與北京市教師優秀代表座談時提出:廣大教師應當成為善良的使者、摯愛的化身,做一名品格優秀、業務精良、職業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3]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即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制定解決方案需要各級、各層面相互配合,全員互動。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政府等主管部門建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高校進一步建設、培育良好的科研育人環境;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對高等院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發展提供“良方”。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規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有利抓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從法律上明確寫明教師的社會地位,通過法律法規來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規正教師的職業道德。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表示,完善教師工資分配體系,提高教師在社會上的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通常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社會地位決定政治地位,要提高教師地位,最重要的是切實改善教師待遇,也只有提高了教師的經濟待遇,才會吸引高水平人才進入到高校教師的行列,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才有了根本的保障。[4]法律法規的出臺是為了工作更好的開展。因此,必須層層落實相應的規章制度執行,提高教師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5]一個有著公平競爭的科研育人環境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個前端科研學術理論的研究過程都充滿了競爭,沒有公平競爭,就失去了學術研究的活力,進而導致科研育人的正常秩序開始失去控制,變得混亂。只有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科研育人環境,才會使得高校教師更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科研教學中,為科研育人工作水平的提高打下牢固基礎。高校教師的個人職業發展、職稱評定、薪酬待遇都將與科研和教學水平直接相關。因此,高校營造培育一個絕對的公平競爭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1)高校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更不用提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面對比自己年齡小兩三歲的學生時,如何才能更快的將角色進行轉變,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這不是一蹴而就的。筆者認為“擒賊先擒王”先征服自己,擺正自己的價值觀念,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是青年教師擺正自己價值觀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2)高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涵蓋范圍很廣,一些資歷很高的老教師依舊堅持不斷學習,思想不斷地與時俱進。老教師尚且如此,作為青年教師,綜合素質較為欠缺,必須本著謙虛地態度面對自己的工作,尊重每一位學生,認真向老教師學習。高校教師只有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擺正姿態,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量,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升。
教師除了是一門職業以外,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高校教師需要履行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
首先,面對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科學研究和個人修養等方面所暴露出的職業道德問題,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需要正視這個問題。如不去勇于面對,只能為教育事業和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埋下更大的隱患,滾雪球般積重難返。唯有直面應對,方可解決問題。
其次,上級主管部門在正式問題的基礎上需要認真分析問題,同時需要引導社會上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國的高校教師隊伍是經得住黨和人民考驗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思想政治、科學研究和個人修養三方面所暴露出的職業道德問題,要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全面分析,注意三方面之間的聯系。
最后,通過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國家層面來講,建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各地主管部門規正高校教師,包括職業道德修養在內的行為規范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各地主管部門及高校可依據上級法令法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章程;從高校層面上來講,培育良好的科研育人環境,鼓勵高校教師積極主動投身于工作中;從高校教師自身來講,從熱愛自己的工作、學生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兩方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正確引導自己和學生健康、合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