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和諧的、寬松的、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并掌握國學中的傳統文化,這樣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健全人格,又能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持之以恒的國學滲透,既使學生的知識、情感及經驗得到豐富,也使學生語言倉庫得以夯實,寫作水平得以提高。
如一篇題為《美麗的秋天》的習作,學生在文中這樣寫到:來到山林間,滿眼都是紅紅的蝴蝶,黃黃的小鳥,在空中飛舞。不是蝴蝶,不是小鳥,是什么呢?是紅葉舞,不禁讓我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紅葉勝景。讓我忘記了葉落滿地,繁華凋落的凄涼。我反而覺得秋天也是個火紅的季節,她的碩果累累,讓我忘記了城市的喧囂,沉浸在收獲的欣喜當中……。
還有個學生以獨特的視角選擇松柏、小草、落葉和殘花這些典型事物,采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秋天所蘊含的力量和生機,與其說綠色是生命的象征,還不如說金黃是生命的象征。因為,生命的孕育從金秋開始……。
還有一篇題為《我的媽媽》的習作,一個學生情感真摯,文筆酣暢,引用了這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子深情躍然紙上?!@些千古美文,就像一位位承載文化和文明的信使,關懷、孝敬之風飄遍班里的每一個角落!
國學滲透,書香相伴。畫經典,給古詩配畫,給宋詞插圖,用連環畫畫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詩歌按作者、內容、主題分類,辦成手抄小報……這也是目前我將傳統文化滲透入語文教育的另一方式。根據學習的內容,通過“畫”這種藝術形式,孩子們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表達了出來,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藝術聯想。
如在教學《望天門山》一詩延伸拓展的環節中,這樣設計:
《望天門山》在詩人李白筆下,山,靈秀,水,矯健,帆,瀟灑,無須刻意修飾,天然巧成。這種白描的手法使這首詩清新、明麗,更令人稱奇的,此詩題為"望天門山",而在詩中卻無一個“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細細體味,就會發現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請同學們大膽的發揮你們的想象,快快拿起手中的筆畫一畫吧!孩子們的興趣濃厚,樂在其中,畫得認真,學得投入。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像這樣優美的詩句,美妙的修辭,深刻的含義,正是我們的孩子平時很難接觸到的。有心的教師有選擇地給孩子們挑選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通過誦讀,使學生感悟我國所獨有的詩詞歌賦優美的語言、韻律,體會作品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性美,進一步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們對語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傳授國學經典文化務必要求反復誦讀,以期望能滾瓜爛熟。但事實上,小學生活潑好動,單純的以反復誦讀為目的來學習國學,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國學教育還要講究學習的方法,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滲透。我可以利用語文課堂,進行課本劇、小品表演、國學知識競賽和故事會等教學方式,并巧妙運用多媒體觀看動畫故事等,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同時國學教育也會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進行,做到潤物細無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定期組織班級誦讀競賽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在課堂內外學生們已經背誦過許多的詩詞,讓各小組選出代表參加比賽。為了給小組爭得榮譽,孩子們都會精心準備,相互合作。這項活動大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經過評選,給獲勝者頒發獎狀和獎品,這時,孩子們誦讀的熱情更高了。此外,我還會組織學生進行手抄報的制作。結合課堂教學,讓孩子們從背過的古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句,發揮想象力,給詩句配上圖畫,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直觀的畫面,再現出詩歌表現的空間與色彩形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美。
事實證明,長期堅持經典誦讀,不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能讓國學的儒雅恬淡、堅韌含蓄走進學生的心靈,內化為高貴的氣質,使其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