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國丹 樊洪基
隨著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體壇屢獲佳績,國內群眾體育普及的深入開展,我國體育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景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反映體壇生活的體育作品也逐漸豐富起來,就像體育運動本身一樣受到廣大讀者的重視和喜愛。但是,人們不僅僅滿足于體育競賽中運動員的表現,更希望從文學作品中了解運動員的事業、生活、愛情和人際關系,了解他們頑強拼搏的精神,了解運動員的心靈和人性,了解體育運動的現狀和發展,從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和美的享受。體育類型文學正好滿足了我們讀者的這些需求,作家們憑著他們對各種運動項目運動員生活的感受,對體育運動的豐富知識,以他們滿腔熱忱和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而真實地為我們展現了眾多運動員的生活和愛情,展示了他們執著的追求和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展現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和曲折的命運,也展現了我國各項體育運動蓬勃發展的風姿。可是,在體育類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目前發展的現狀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尋找解決策略上也是舉步維艱。本文,就是對此列問題展開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能為中國的體育類型文學發展獻計獻策。
追溯體育類型文學首先要先界定類型文學的內涵,所謂類型文學就是根據支配創作活動的精神原理不同而相互區別的文學基本形式[1],話句話將就是指那些題材上明顯相同且受眾群體由相對固定的一種文學創作形式。這種文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讀者非常容易明了故事是怎樣發展。“類型文學指根據支配創作活動的精神原理不同而相互區別的文學基本形式,而體育類型文學偏向于指共通體育元素的文學群落或文學作品聚合。”我們知道體育文學作品的題材和形式眾多,其有小辯說、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傳記回憶錄、詩歌、書信文學和網絡文學等等。相對于其他的類型文學,我們體育類型文學更偏向于共通體育元素的文學群落或文學作品聚合。[2]
新中國的體育類型文學發展是得一于蓬勃發展的體育宣傳事業,正是我國對體育事業的大力發展才促進了中國體育類型文學發展的今天。新中國的體育類型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新體育》所創辦雜志《騰飛》,這本雜志開拓了新中國的體育類型文學先河。后來《南風》雜志也開辟了相關的體育類型文學專欄,除此之外《體育文史》的成功創刊成為第一本研究體育歷史的類型文學刊物。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幾部體育類型作品影響了當時一代人。它們是1978年發表在《新體育》上的《揚眉劍出鞘》,1981年發表在《當代》雜志上的《中國姑娘》,體育散文《思念》,陳祖芬的《美》,葉文玲的《慧眼》,周達的《長跑者之歌》,晏明的詩歌《女騎手》和《草原金秋》,體育電影《馴馬者》、《乳燕飛》、《同在藍天下》、《冠軍從這里起飛》,話劇《球迷》等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體育類型文學成為我國體育改革的代言人。這一時期的體育類型文學作品開始向問題類型體育文學發展,其代表作品中有趙瑜的《強國夢》,作品通過乒乓國手“自傷”事件深刻揭示了中國體育界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并對冠軍精英文學發出了改革的呼聲。后期作者又創作了《馬家軍調查》,這部作品同樣引起了體育界學者及國人的重視。可以說這種文學的風氣帶動了一批愛好體育、對體育有著特殊感覺的作者們,之后又出現了大量的類型文學,如揭示官僚主義的《他走了,留下……》,反映青年人堅持不懈《壯哉,八十年代的青年》、《冒險、志氣、浩歌》、《萬里壯游》、《蔚藍色的暢想曲》。
2000年以后,隨著網絡迅速發展,其也滲透到體育類型文學之中形成了體育類型網絡文學。因其傳播的廣泛性、迅速性等特點使體育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體育類型網絡文學更多的是以散文、隨筆或評論的體裁出現,其具有代表性的如2001年新浪網獨家連載網絡版《假球》,還有后期的《足球流氓》,都市足球言情文學《臨門一吻》,黃健翔的《我心目中的最佳陣容》,白巖松的《笑到最后才是幸福的》,朱又紅的《咱是球星咱怕誰》,徐坤的《期望爆出冷門》,紅油順風的《說說中國隊》,韋一笑的《笑看體壇》等等。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又使體育類型文學向體育類型奧林匹克文學方向靠攏。其代表性作品有《八月狂想曲》、《覺建筑》、《五環旗下的中國》、《八月狂想曲》、《覺建筑》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奧運會以及奧林匹克精神進行了講述,對北京奧運會籌備、舉辦等過程中發生的事進行了文學創作。奧林匹克運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而這些作品又是人們特別喜歡閱讀的,因為人們已經不滿足只觀看緊張激烈的體育比賽,而想看到這些運動員背后的故事,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支撐他們頑強拼搏的原因和當時社會重大事件對他們的影響等等。
綜上所述,體育已成為社會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既受政治、經濟、科技的影響和制約,又作用于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一門綜合科學的本質。從舊中國劉長春“單刀赴會”的悲壯之舉到半個多世紀后新中國的體育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倫敦,展現出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通過舊中國體育的歷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體育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國家衰敗給民族帶來的難堪和恥辱;通過新中國的體育類型文學作品我們看到了因為國家昌盛在綠茵場上表現出的民族的尊嚴和威信。
文學較諸科學、哲學或許很感性,但較諸體育,文學就顯得過于抽象艱深、晦澀枯燥,高深莫測,曲高和寡,缺少質感。分析,我國體育類型文學發展的現狀其存在的問題主要一下三個方面:
體育文學是應該“介入”還是“疏離”社會,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涉及體育文學的功能、地位以及體育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這樣一些聚訟紛紜、欲說還休的經典命題,也反映了純體育文學和社會主流體育文學、通俗體育文學的緊張關系。對這些問題的不同態度和解決方案、主張勢必會影響到新世紀的體育文學發展面貌。由于體育文學作品作者缺少體育經歷,在對體育的細致描寫和訓練過程上缺少真實性和細微性。調查才有發言權,如果沒有真實的體育經歷,只是通過表面的體育描寫,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體育文學對閱讀者的欣賞作用實現是通過讀者在閱讀其文學作品時,通過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上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機能活動變化,通過認識、體味、玩賞的審美活動活動的變化,最終達到效果。因此,我們說體育文學的欣賞是以讀者的感覺和體驗為基礎,是一種感性意識活動。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原因,才會產生而不同讀者會產生不同的選擇與愛好。分析目前體育類型文學的閱讀群體,我們認為整體上存在欣賞水平低的問題,這也影響了我們體育類型文學的發展步伐。
在體育和藝術層面應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襟,要能包容不同流派的藝術實踐和思想主張,平等對話和交流,真誠探討和批評,這體現了思想藝術層面的民主作風,也能體現出人格的成熟程度和視野的開闊、心態的開放程度。人的胸懷越寬廣,人格力量越強大,就越能包容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事物和主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思想境界還須不斷提升,尤其是要拋棄那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避免簡單地頌揚多樣性或多元性以及武斷地堅持批判性立場,而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行之有效的辯證“結婚”。重提價值重建無可厚非,但在時機的掌握、操作的方式等方面還需慎重。嚴格地講,只有在社會發展成熟了,新的價值訴求和規范才可順應潮流而自然形成,外力只能起到某種有限的促進作用。火候未到,任何外部的一廂情愿的努力是無濟于事甚至有強制啟蒙的危險,在這方面,人文精神的討論的無疾而終是啟人深思的。
在進行體育項目選材方面,如果沒有親身經歷的體育項目,可以選擇比較熱門的體育進行文學創作。例如,《一個足球隊員》是著名作家賈平凹1982年發表在雜志《百花洲》第5期上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足球運動員為事業拼搏的故事。硬生是一個城市足球隊炊事員在農村老家發現的一個足球苗子,自從他進入專業足球隊踢球以來,在無數次比賽中從未為自己的球隊踢進過一個球,因而也有了一個“不進球將軍”的外號。一定要踢進一個球,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歷經磨難,終于在一次決定球隊命運的重大比賽中,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為自己的球隊踢進了至關重要的一球,但他也因嚴重受傷而被抬下了場。作者以樸實無華的文風,巧妙地利用球隊比賽完之后隊員向自己球隊炊事員講述比賽的手法,來表現比賽的劇烈悲壯,令人十分感動。
一般讀者都對體育明星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比較感興趣,通過回憶錄或傳記的形式對明星進行文學創作,可以吸引讀者去閱讀。例如,《何振梁五環之路》是何振梁的夫人梁麗娟撰寫的一部關于何振梁先生的傳記。作品主要回憶時任中國奧委會的名譽主席,國際奧委會的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的何振梁先生在其個人成長以及在體育外交工作的經歷。在我國的體育界類似這樣的人物還有許多,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選擇合適的視角和表述方式加以創作。如今,隨著追星文化的產生,一些年輕的奧運冠軍明星相繼產生了社會影響力。這些體育明星們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用以文學創作的內容。
以《我們是冠軍》作品為例,其就是一部描寫中國足球事業的體育類型文學作品。作品通過網絡連載之后引起網友的格外關注,一時間作品成為一些網站VIP或收費項目。其作品如此引起眾人的關注,是因為書中內容所涉及到的是我國足球的萎靡不振,是在“恨鐵不成鋼”意識被激發的一種釋放。可以說,正是由于作者對的體育生活的細微觀察才導致了其創作的作品與讀者們產生了共鳴。因此,在未來體育類型文學發展的創作道路中,我們的作者需要從生活的細微觀察中拓展創作之路。
總之,體育類型文學是文學的一種形式,擁有的讀者除了體育愛好者外,也有一般的讀者,因此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要顧及到一些不懂體育但因為作者的作品而閱讀的讀者,作者首先要把要描述體育的部分進行深入細致地描述,這樣才會讓讀者明白作者想要表述的內容。通過對體育類型文學發展的局限性與解決思路的探討,期望能對體育類型文學創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