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視聽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法國,為了使外國成年人在短期速成習得法語的一種方法。視聽教學法以主張視聽并用而得名,是以學習日常會話和語言交際為主旨的教學方法。人的左腦與右腦在吸收和提取信息時分工不同,左腦偏重理性,負責語言和邏輯思維;右腦偏重感性,負責非語言和形象思維,對圖像有較強的接收能力。如果將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刺激左右腦同時興奮,可同時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記憶的鞏固。實驗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用聽覺學習經過三天遺忘率是85%,只用視覺學習經過三天遺忘率是52%,而視覺、聽覺協同學習,相同的時間內遺忘率大大降低,只為18%。因此,將聽覺與視覺結合起來,運用視聽教學法,學生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姿態、手勢,更多地感知語言中蘊含的感情與內涵。
閱讀和寫作能力一直是傳統外語教學課堂中的教學重點,而口語及聽力能力的培養則被嚴重忽視。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以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夠運用語言與其他國家進行熟練交流的人才被大量需求。因此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是我們應該重點追求的。為了滿足培養實用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外語教學只有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將現代科學技術與教學法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外語實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聽教學法是一種很新的教學手段,不僅使得外語教學更加交際化及情景化,也在視覺和聽覺感受相結合的氛圍中為學生語言綜合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契機,因此,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充分挖掘視聽教學法功效,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自古以來尊師重道就是祖輩留下的傳統,師者則為課堂之中心。進入21世紀后,應時代變化,作為緊追潮流前沿外語課堂教學出現了改變,課堂的中心和主體逐漸變成了學生,教師的作用僅為點撥和啟發。學生的思維被指引著活躍起來,漸漸形成自己的思路,這樣的改變使學生對知識與能力的渴望更加迫切,進而積極獲取知識的情緒暴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發揮出他們的潛能。
在我國專業學習外語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語言基本功,這是其他非外語專業學生不能及的。這說明一直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使學生對于語言的綜合運用是相對比較成功。我們的強項是對外語的敏感性,但我國外語教育的思辨能力還是偏薄弱。外語課堂中需要學生鮮明理論、激昂辯駁時,絕大多數學生表現得更流于形式,論點淺顯,分析很難令人信服。這充分說明如今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經與時代發展的路偏離,課堂重點還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思辨能力沒有通過語言教學培養起來。外語教師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積極開展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研究課題,在更深層面發展外語教學。
德語作為一門小語種,發展相對于主流外語語言教學緩慢,相比主流語言教學中追求的主動的、深入的教學思路研究,德語教學研究中更側重于基礎教育的發展。如何改善教學質量,讓學生具有熟練的語言應用能力成為該領域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標。筆者以本校高職二年級德語班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內容關于學生對教師視聽課堂教學方法以及視聽材料選取及運用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97%的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視頻、圖片等)進行視聽課教學,92%的學生認為多媒體的運用在外語課堂中的應用提高了教學質量。視聽教學在德語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這種活潑的教學形式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1)視聽教育理念及材料較陳舊
目前德語教學理論還一直是引進、學習、借鑒國外教學理論,特別是21世紀以后對國外教學理論進行了更多的借鑒、模仿。雖也提煉了一些經驗,對我們的教學給予指導,但教學效果并沒有期望中脫胎換骨的改變。特別是在視聽教學方面,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和引領教學實踐、規范教學活動。之所以理論深度不夠可能由以下原因所致:面向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機構稀少,沒有平臺用于實踐經驗的累積,對視聽教學不重視等。多年來的借鑒、模仿之路需要給予更深入的分析與思考,認真分析我們外語教學環境與國外的區別,更清楚、深刻地認識自身的獨特個性,認清不同語言和不同時期教學特性,認清它們之間的內容與思想的差異,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與相關教學理論中的具體觀點和內容相對比,不斷升華出適合我們的獨特外語教學理論,這樣才能促進視聽教學改進。
目前德語專業主要使用的視聽教材數量少且內容陳舊,如《AllesGute祝你順利》雖然在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技能訓練中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有其系統性和科學性,但由于出版時間較早,內容較陳舊,視頻教材有些內容與學生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關聯不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查結果顯示,僅29%的學生對目前使用的視聽教材表示較為滿意;有71%的學生認為視聽教材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除了教學視頻之外希望教師能將視聽材料,例如歌曲、電影、教學游戲等引入課堂中,以豐富課堂內容。
2)教師角色意識欠缺
“教”與“學”的相互交織貫穿著教學活動的主線,教師通常占據著主要位置,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的個人素質成為了教學活動中的木桶效應短板。語言視聽教學是與現代化的信息緊密結合的,它不僅需求一般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同時還需求深厚的現代化信息。除此之外,教育學、心理學等現代化的教學理論知識也應該為教師所具備,只有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變化規律,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法才能帶動學生提高。視聽教學大量的研究及實踐還要求教師具備“導演”特征,在教學中指揮各因素、調動學生、引領學生,讓課堂活動圍繞教學目的進行。然而在現實的德語視聽課堂中,由于專業德語教師從業人數少,教學任務重,直接導致教學法的研究領域創新改革較少,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學經驗來輔助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刻板的教學環境讓25%的學生反映教學中缺少互動;36%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較安靜;27%的學生教師較少組織討論,學生之間語言溝通不夠;46%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講臺上講解視頻內容的時間較多,而到學生中間,與學生肢體語言的互動,情感的交流相對較少。這反映出課堂的設計中互動的環節較少,多數時間都是教師個人在講解視聽內容,在有限的視聽課堂上,教學通常圍繞“視聽”來進行,語言輸出的機會少且時間短,情景會話等語言運用操練不夠,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往往局限于傳統的提問和回答,容易導致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低,很快就會遺忘。
3)學生對自身基礎語言能力的不自信
由于視聽教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參與到課堂中來的,在課堂中表現自己的視聽能力,當然,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是視聽課程的必備。當前的德語教學課堂與英語教學課堂情況類似,重視學生語法和閱讀能力的訓練而忽視口語及聽力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自己外語語言能力不自信,參與視聽教學過程中一旦遇到聽不懂的內容就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德語視聽課的學習中,39%的學生認為自己較薄弱的環節是對基礎語言能力的學習;58%的學生認為自己所花費時間用于基礎語言能力學習少之又少,聽與說的訓練距離熟練運用差距很遠;53%的學生對自己的基礎外語語言能力沒有自信,在視聽課堂的活動中一旦碰到不會的單詞或內容就會影響心情,進而導致恐懼和焦慮感會油然而生,直接影響之后的活動中的互動效果。
從教學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德語視聽教學發展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教師素質的提高以及學生基礎水平的改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朝一夕即可見成效,而在教學資源方面則可以做很多突破性思考。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將現代信息技術與任務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多方面的語言知識,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求,這是可以促進當前德語視聽教學發展的一種新思路。當前能最快、最直接有效利用的就是視聽教學中采用的教材,雖然數量有限且質量也存在局限性,但可以在篩選評價方式上做做文章,采用有效的視聽材料篩選方式代替教師的教學經驗來進行德語視聽材料甄選是解決視聽教學資源短缺局限性的一個好辦法。截止目前外語教學研究及改革領域的研究文獻,鮮有人從該角度進行探索,將信息科技領域的處理思想在語言教學領域中嘗試應用,并付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為德語教學改革研究開拓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先進的人工智能信息處理方法代替經驗教學做了一次有價值的嘗試。如果將該思路進行豐富擴展,還可以在其他語種的教學中應用,直接解決視聽教學中教師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知識信息傳播效率。